编前语:今年3月开学伊始,学前教育学院就以系列学术讲座为抓手,着力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对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的宏观思考,直面教学改革和学前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难题和困惑,在师生中倡导拓展专业视野、寻梦学前人生。一学期下来,初见成效,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暗暗寻找差距,开始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专业蓝图,学院上进互学的风气日渐明显;学生们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了老师们教学计划之外的专业思考,获益良多。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次次学术文化大餐,感受学前文化的魅力。
大学课堂教学
主讲:王德林教授
时间:3月19日
地点:8407教室
3月19日下午2时,学前教育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由王德林教授主讲的精彩而意义深远的讲座拉开了学前教育学院2013年学术讲座的序幕。
王德林教授旁征博引,用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和大家分享自己对“大学课堂教学”这一主题的思考。王教授认为,大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平等、博大、宽容的;大学教师应具备科研、哲学、教学等多种能力;学生要敢于批判和创新,有探究热情。教师的责任不同于“教书匠”,不在于能将书本上的符号进行多么详尽的解释,而在于用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研究的动力。而大学生的未来,非“同于流俗,合于污世”,而要引领一个社会先进、文明的风尚。
王德林教授激情洋溢的分享,引发在座师生对于“大学”精神的思考,不但激起了大家对于真理与自由的最单纯的向往,也帮助师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立场,对肩负社会寄予的期望与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
主讲:刘先强教授
时间:3月26日
地点:8507教室
刘教授通过对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出发,从而介绍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刘教授首先介绍了霍尔。霍尔反对过分强调发展儿童的精神而建议应该给予身体更多关注,并提出了自由游戏课程。该课程视儿童为课程主体,教师的指导让位于儿童自由选择和自由操作。第二个人物是杜威。其理论强调课程对生活的回应。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帮助者,不应该是提供一个供儿童模仿的模式。第三个人是斯波代克。此人活跃于亚太区域,与华东师大及朱家雄教授有密切交流。曾任全美幼教协会主席,现为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席。第四个人是贝蒂琼斯。其理论是emergent curriculum生成课程。生成与预设相对,强调一种动态整体性。变一切既成为一切将成。最后介绍的是Head Start计划。
在讲座中既有旁征博引,又不乏刘教授对课程改革的个人见解,其通过总结认为现今的课程应该致力于课程的本土化探索,课改需要理论碰撞和实践结合,课程实施应该更加灵活自由。
我们向High Scope学什么
主讲:李敏老师
时间:4月2日
地点:8507教室
High Scope课程始于1962年,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创立的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研制,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得以推广和运用。
李敏老师用全英文图文呈现、中文解读的方式,讲解High Scope课程的核心理念、内涵和操作模式,并将High Scope课程目标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儿童发展目标对比,指出其中的契合性。在详细介绍High Scope课程的8大领域58条核心经验中,分别就创造性表征、主动性和社会关系、语言和读写能力、数概念、运动、音乐等进行了分析和与我国对比,指出在实践过程中的差异性。其中,李敏老师用“儿童冲突行为的解决”案例,对教师如何培养儿童的公平性需求、规则行为、自我反省能力等的讲解,让听课的师生们深受启发。
儿童的游戏生活——幼儿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主讲:卢伟副教授
时间:5月14日
地点:8407教室
讲座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话题切入,引出当今儿童教育领域中被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什么是儿童?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儿童?游戏应该是儿童的还是成人(期望)的?讲座中列举了人们对儿童的种种误读,并用大量的案例佐证成人生活和儿童生活是不同的,儿童是生活的启示者;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亦是儿童的工作。
卢伟副教授指出,幼儿园本应该是儿童的乐园,但是,当今我们看到的却多是对幼儿教育本质的偏离,幼儿园渐变为失乐园。我们不难看到幼儿教育理念与行为脱节,儿童的游戏时间被剥夺,游戏空间被限制,存在着假性游戏等。要改变这种现象,卢老师认为首先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请让我生长得像我!”,同时,要充分认识儿童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差异,改变对“好孩子”的传统定义,并通过游戏地位、游戏主体、游戏指导、游戏内容、游戏时间与空间、游戏材料的回归,来实现儿童游戏生活的充分保障和满足。
讲座内容丰富而充满张力,观点鲜明而又启迪思考,互动的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并表达,师生们在碰撞和反思中深感受益。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主讲:孙钠副教授
时间:5月15日
地点:金牛校区J2105
孙钠老师先以一段视频“美国麻省理工天才学生的惊世发明”引入,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运用现实生活。然后具体落实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介绍了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及选择的要求与方法。讲座采用大量的图片与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讲座活动中。
古典艺术歌曲赏析
主讲:李鸿副教授
时间:5月21日
地点:8407教室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艺术教育是学生们重要的教师素质修养和必备的专业技能教育。
本场讲座从艺术歌曲的定义、艺术歌曲的起源、艺术歌曲的特征、艺术歌曲的伴奏形式、艺术歌曲的题材及表现、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等几个方面展开。李鸿副教授对德奥、法国、俄罗斯各个时期词曲作者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如舒伯特《菩提树》、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古诺《小夜曲》、雷纳尔多《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格林卡《云雀》、阿里亚比耶夫《夜莺》等进行了介绍,并选择播放了部分著名歌唱家现场演绎的视频。
听讲座的师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在高雅艺术世界里沉浸和享受。讲座完毕,大家仍然意犹未尽。
儿童文学与早期阅读
主讲:肖红副教授
时间:5月28日
地点:8407教室
在师生共同感受图画书《点点点》的阅读活动中,肖红副教授开始了“儿童文学与早期阅读”的话题,拉开了本场讲座的序幕,新颖的互动式阅读方式让学生们兴趣高涨。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肖红副教授阐述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和价值、儿童文学与早期阅读的关系、幼儿文学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提升等内容,厘清了学生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幼儿文学作品品鉴部分,肖红副教授提供了丰富的图画书资源和儿歌、儿童诗等作品供学生们选择性阅读。世界经典图画书《七号梦工厂》、《放屁》等作品的阅读,令师生们不时发出惊喜和会心的笑声。儿歌、儿童诗又带给大家美好的意境。
讲座轻松愉快,听者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编辑 陈明慧 责编 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