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实习记者 熊玲 杨晶鸿 图/吴昊 曾琪)“距离”﹑“理性”、“冷静”是曹林老师在讲座中反复提到的几个关键词。2013年5月16日,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知名评论员曹林做客俄罗斯会员专享学术交流中心。他运用自己在媒体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与师生们交流“新媒体冲击下的媒介素养与评论技巧”。
随着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记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新媒体时代?以彭宇案为例,曹林指出,媒体的某些报道其实在助长社会上的一些非理性情绪。“我们习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我们就脱离了理性,有时还被新闻牵着走,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通过与传统媒体时代比较,他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容易引起冲突、不辨真假、站队化、标签化等传播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渠道更多样,距离感越来越弱的趋势,提醒我们:“越是如此,越要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距离产生理性,要营造距离感,克制自己的冲动。尤其是青年人,更应该理性,成为冷静思考的‘冷媒体’。”他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辨别假新闻的一些经验:警惕段子化的新闻、不做标题党、不被迎合自身期待的新闻所麻痹。
他谈到记者应该着重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秉持客观第三方的精神;新闻应该与评论分开,记者不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过度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不要消费极端个案;新闻报道中应该避免标签化和概念化,还原事实真相。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真相之外还有人性,在新闻采访和报道时,记者应该恪守职业道德,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讲座的一个重点是关于评论员的评论素养和如何提高评论的表达效率。曹林老师在讲座中说道,评论员在写评论时,要拿出观点,学会讲理,并且要在字里行间去除掉各种优越感。评论其实是一个就事论事的过程。
针对现在许多人在写评论时习惯兜圈子的问题,曹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评论就该开门见山,最后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前戏要足,高潮要早,论点要屌”。评论性文章需要的是收敛性的思维,而不是发散性的思维;要有亮点的标题;简洁的语言和少说抽象概念的句子;忌讳面面俱到。曹林老师还介绍了一些在评论中频频出现的逻辑谬误。比如说滑坡谬误,将所有的可能性发展为必然性;以喻代证,将比喻作为观点证据;还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等。
在讲座的最后,大家踊跃地向曹老师发问,他对同学的提问做了尽可能详细的答复。同学们表示:“这真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通过这个讲座我们获得了很多意外的东西。”
(学生编辑 李金娜 责编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