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传承国学经典 漫步写意人生

文:新闻中心 来源:《俄罗斯会员专享报》285期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1日
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2007年开始,学校为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出任选课《国学经典导论》。从2009年秋季开始,《国学经典导论》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开设,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校把国学课程开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对此,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导曹顺庆先生认为:“在目前全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只有俄罗斯会员专享把对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作为一门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并受到绝大多数学生(据该课程谭平教授所作的调查统计,达90%以上)的喜欢或认可,这在高校中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创举。许多文史哲实力不俗的高校都未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俄罗斯会员专享《国学经典导论》课在高校的人文素质课建设中已走在前列,且已取得扎实成效,应该得到更多的扶持与关注。”


从文化至尊到文化自卑


“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积累与创造,更是历代一批批具备深邃敏锐识见、渊博厚实学养的贤哲,在漫长历史播迁中,以立意高远,构架宏伟,体裁多样、数量浩瀚的学术著作,一砖一石地逐渐砌建而成的”。《国学经典导论》这样作序。

国学是一个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2500多年来,它不仅深刻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中国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要养分和依据,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其许多思想和情愫能跨越千百年时空,至今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对其他文明也广泛辐射并发生深刻影响。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它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文献分类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史哲。

在鸦片战争以前,国学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沉重一击。从文化至尊到文化自卑,从顶礼膜拜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而全盘西化。文革时期传统文化更是遭到了疯狂践踏摧残,历史的长河里,国学一路走来,异常地艰辛,备受摧残。

就为何想到要把国学课开设成为大学必修课,文新学院院长谭平教授先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引出国学的种种。“当今中国社会上至党政官员下至黎民百姓,从安生立命到寻找归依感再到精神家园的寻觅都面临着巨大的困惑。曾经的摧残传统文化的行动,鼓吹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是垃圾文化,进行歪曲践踏。西方文化有其先进性,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跟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化并不是两相矛盾的。”

有史为例,谭院长以“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来举例说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迅速腾飞,与之相应的是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而我们则是在精神荒芜,无道德的底线的情况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市场经济。“只有精神状态保持敬畏了,才不会被无知的东西左右。一个国家没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那么市场经济中的丑恶人心,贪婪私利就会被无限制地放大,却从未放一杆道德标尺在心间。一个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是可怕的,一个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恢复国学,重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谭平教授介绍说:我们的《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引发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真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会理性看待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感受真正的真善美。


三年国学教育路


《国学经典导论》是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开设出的一门新课程,也是我校积极主动服务于成都市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2009年下半年,谭平教授和万平教授共同编写了15万字的国学讲义。而现在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导论》是在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吸收了相关专家、学者、学生的意见,不断充实、完善、修改而成的。该教材已经被四川省教育厅正式立项为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2009年开始,学校在09级本科解答时的教学内容里开设国学课程,经过逐步改善,2011级在本专科都开设国学课程。在高校内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但是国学在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而我们作为国内普通二本院校,将国学课开设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却是独一无二的。

国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生的评价中能够得到最忠实的体现。从教务处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可以看出,国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点击率很高,遥遥领先其他课程的点击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多达五六千条,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开设,内容体例、教师的讲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万平、谭平、程建忠、张勋宗等老师授课时经常得到学生们鼓掌欢迎。

在这三年国学教育路上,依然还存在一个矛盾,那就是教学队伍的参差不齐。虽然学院一直特别注意加强对这门课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不断优化本课程人员的知识结构,鼓励本课程年轻教师外出深造,希望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教学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教学队伍。但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还不长,谭院长告诉我们,这门面向全校大一学生的课程,授课的老师只有30多人,并且这30多名国学老师同时给学生授课,老师的国学水平、教学水平也有差异,“但是我们也在努力逐步改善,而且现在实施了一个淘汰机制,就是取消上课上得不好的老师教授国学的资格。”除了国学课堂,每年还会通过开展国学周活动、教学观摩活动等促进老师们相互学习借鉴,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置身经典,幽芳自发


如今,一谈到国学首先蹦入脑海的就是孔子孟子。诚然,很多人看国学依旧隔着一层面纱,是背影,是衣袂,是眉眼,有些甚至连看都不看。很多人都会觉得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已经过时,都是些老朽不堪的东西了。

在采访谭平院长之前,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小调查。在随机采访的几十名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赞成国学课的开设,其中不同学院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反应。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理工科学院学生普遍觉得国学课很有意思,甚至比文科类学生学习得更认真,而艺体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冒”。

谭平院长了解了我们的调查结果后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选拔的大学生,立足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修养比较单薄,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感到文科生的学习习惯比理科生差,而艺体生更倾向于崇尚技艺。各类学生对国学有不同反映,在教学这一块儿确实应该反思,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谭平院长同时指出,同学们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也反应出我应试教育的悲哀。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所有的人和事都要求立竿见影,要求得到回报,特别是金钱上的回报。 “如果一个人只有办事能力,而没有内涵的话,是空有其表的。而经典又决定着一个人的智慧、情操、品味,所以我们希望同学爱上古今中外的经典,这对于一个人素养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技艺再精也永远成不了大师,永远都只是工匠。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树立高远志向与人生追求,升华人文素养,提高做人做事的品位。”

三年的实践教学,成效可圈可点,为提高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谭平院长说学院还会采取多种方式让同学们感知国学,让同学们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能有机会从其他不同角度去感受国学的魅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经典。

(文/杨渝彤?廖彩琳)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