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迎评系列访谈】有序梳理 协调合作 做好评建各项工作——科技处评建工作访谈

来源:《俄罗斯会员专享报》276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统筹和协调学校科研工作的科技处(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在学校评建工作中的工作进展如何、接下来会有什么工作安排,记者走访了科技处。受李俭处长的委托,科技处副处长张学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访谈中她强调得最多的是科技处的职能,她表示:科技处在评建工作中主要就是配合各学院、部门做好评估指标对应项目的梳理,同时着力推动学校科研立项,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以推动评建工作顺利完成。

统一认识 协调配合 精益求精
 
  自5月27日学校召开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动员大会以来,科技处成立了部门的本科评建工作领导小组。为了进一步熟悉和完成评建工作的要求,小组全体成员统一了认识,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文件和方案、本科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学习。
  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科技处负责人将科技处牵头负责的指标进行了分解,将任务落实到个人,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在此基础上,科技处在各学院的配合下收集了大量的产学研相关资料,对科技处涉及的科研及产学研相关支撑材料进行了整理、组织和包装。
  就是在这样有序的管理措施和科技处人员的辛勤工作下,科技处按时提交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关于科技方面的数据;按照学校本科评估工作的安排,按时提交了科研及产学研相关支撑材料、目录以及综述材料;协助教务处、团委、人事处、学科办、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办、档案馆等部门,收集、提供了本科评建所需的相关科技数据;对科技处自身的资料、合同等相关档案进行了梳理、建档;通过本科评建工作,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科技处内部的管理也更加规范。
  对各学院科研资料的梳理,科技处本着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原则对各学院老师的科技成果作了详细的统计工作,包括老师们的专著、论文等。
  张学梅表示,在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各项工作也还在继续完善当中,科技处要协调学院、部门,要基于学院的自身特色,进行科研,各学院在科研工作中,还可以加大力度鼓励大家撰写论文,出版学院论文集,召开学术讨论会等。要进一步凝练和突出学院科研及地方服务的亮点,科技处也要在其中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科技工作的本科评建重在抓科研立项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工作,科技处始终不离其职,做好其服务的工作,而科研立项工作更需要科技处的协同。张学梅说:“各学院在科研方面都在积极努力地做,而今年文新学院和医护学院在项目方面的工作成绩尤为突出。”
  近年来,文新学院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在科研立项工作上不断取得辉煌。在去年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教育部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4项,文化部项目1项,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项,成都市社科联项目2项,俄罗斯会员专享校基金项目5项。而新医护学院自2009年7月成立以来,便将科研工作作为重点,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全面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先后获各类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卫生厅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8项。
  据张学梅介绍,各学院还在不断地引进人才,加强学院科研团队力量,以更好地适应科研立项的竞争机制。文新学院在原有的5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博士的基础上,新引进6名教授和博士。医护学院先后引进了8位博士。他们的团队建设均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自由加入各个团队,达到个人兴趣与团队方向的和谐统一。这种团队作战的凝聚力让学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带头人的帮助和推动下,“你追我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团队协同作战,带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全面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也让学校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以文新学院为例,2011年获准项目立项的教师,有12人次是邓经武教授领衔的“文艺学”重点学科团队成员,有8人次是张建锋教授领衔的“多维视野下的四川新文学研究”科技团队成员。“文艺学”重点学科2010年还获得了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巴地区民间表演系统文化整合功能研究》)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代文人活动空间与文学形态研究》、《中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西方视野转换》),学院目前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团队1个,校级科技团队2个,这些特色项目有发展的前景和竞争力,学院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以团队为主体,做到了扬长避短,认真梳理,精益求精,项目申报成功率自然就高了。

举办学术沙龙、讲座 增强校园学术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在科技处的统一协调和激励支持下,2011年校园学术沙龙启动。各学院积极响应,举办了多场各类型的学术沙龙。如师范学院胡珍主讲的“社会性别与性教育”、 学前教育学院卢伟主讲的“探新课程改革 把脉学前教育师资培训”、 外国语学院张倩霞主讲的“跨越文化鸿沟 增进中泰友谊”、文新学院万平主讲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助推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 美术学院罗徕主讲的“建设田园城市,设计幸福人生”等,让教师的交流又有了新的平台。
  通过机制的完善,教师申办讲座的热情更高了,教师的积极参与让校园每周的学术讲座从内容和质量上都有了更大的提升,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有心向学的学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学校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处不仅要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关系,也要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关系;不仅要完成自身工作、也要协助各学院、部门做好科研及地方服务工作。他们的默默奉献,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的组织、立项和实施,也推动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文/陈丽)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