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自然人最终能否成为理想的社会人,取决于个人自然禀赋、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大学,在明确了自己的理念与目标以后,还要确定我们给学生以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目前IT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从2007级本科生开始整建制启动了“3+X”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了解“3+X”人才培养新模式,深挖“3+X”人才培养内涵,记者采访了我校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广泛和现实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新要求。 因此,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素更加协调,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更加和谐。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过程,其动力既来自社会和市场,也来自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正视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基本面这样一个事实。毕竟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分层、分类,走有特色的高水平办学之路。”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汪红说,“学校一直都在不断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在努力奋斗。‘3+X’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
是什么?
什么是“3+X”人才培养模式? “3+X”模式是指学院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前三年完成课堂学习,最后一年按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方向分层次分类进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岗位实习、实训、结合岗位工作完成论文设计与答辩。据汪红介绍,学院的学生前三年会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打好基础,完成学科核心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后一年对学生进行实战式的企业实训,可以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提高技能和就业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就业率,最终实现市场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所以“3+X”模式是一个具有较强适应性和针对性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3+X”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3”和“X”的内涵很丰富,“X ”的实现路径也很多。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易勇介绍,近几年学院一直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探索和实践。“3+X”中“3”就是学院与国际IT核心主流技术的顶级企业合作进行学院本科专业的课程置换、师资培训,并联合建立实验室,前三年学生在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科竞赛、科技项目能力锻炼。“X”是学院通过多种途径, 分层分类地为学生提供最后一年的岗位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X ”是多元化的、多方向的、紧贴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组成部分。目前学生可选择的途径是:学生按照社会及自身需求,自主联系单位实习实训,学院进行跟踪监控;学院按专业方向联系单位选拔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校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在公司企业建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实训等;
据了解,为确保“3+X“人才培养模式既定目标的实现,学院在前三年除根据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外,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能力训练的平台。学院实施了“春蕾计划”,即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配备指导教师并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为了保证“X”的顺利实施,学院党政齐心协力,在前期调研、联系企业单位、校内基地建设及实习实训信息、管理、安全保障等各环节分工合作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初步完成了2007级全体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意向及去向的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实现了“X”阶段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可控性。
怎么做?
经由何种路径与方法去培养人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贯穿了三条主线,即理论、实践和师资。
专业建设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IT行业的特点是竞争十分激烈,接近于完全的市场化,市场容量大且存在差异化。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突出共性更要在差异化上做文章,走错位发展的培养路子。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学院调研了大量用人企业并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工作中的职业标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改革、双师授课、仿真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精选并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应用技能的“3+x”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问题,有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IT行业的零距离对接。保证真正能以企业家的眼光来培养人才,以企业的标准来检验人才。
实践技能培养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
毫无疑问,国际顶级企业是IT核心技术和市场主流技术的拥有者和推进者。基于此,学院力求国际视野和本地实情相结合进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适合的岗位实习,实现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的吻合性(突出在教学中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内容进行技能训练)。易勇告诉记者,学院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考察工作,与成都高新区软推办、成都服务外包协会、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成都市天府软件园管理公司、成都市软件人才培养联盟等联系紧密。到目前为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与成都银海、新锐智、华西证券、阿里巴巴、迈思公司、迈普公司等知名IT企业及服务外包企业协作,建立了可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扫清了学生整体实习、实训的障碍。易勇还跟记者透露,“首批2007级共433名学生已经顺利进入了岗位实习。”这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实现了成建制,有针对性地输送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
汪红还告诉记者,“学院学生实训分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由学院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自从去年五月份建立由赵定远老师领衔的校内研发基地承担了全国政协提案管理系统研发项目以来,先后有近50位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学院现在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10月,在学院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我校进入了第二批“教育部-Intel”大学合作计划——与Intel共建“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的行列。Intel公司将向我校捐赠其最新推出的嵌入式教学平台,并提供师资培训,此教学平台将进一步丰富我院的嵌入式教学内容,助力嵌入式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内培外引紧密结合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在实施“3+x”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院还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两年学院外引教授4名(3名正在办理手续),博士7名。除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内外培训外,学院还从2008年起,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锻炼。2010年选送教师参加卡内基梅隆课程培训、intel公司课程培训等。学院还提供支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学术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素质。
学院还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学院讲课,派遣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或开发现场或者赴国外名校深造,与时俱进,将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带入课堂。以校内研发基地为依托,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逐渐打造出一支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学院自建立起校内研发基地以来,承接各类信息系统开发任务已达数十个,目前参加研发基地团队的教师人数已达到10人。教师在工程项目实践中锻炼,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以后还将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研发团队得到工程实践锻炼。
结语: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随着成都市IT第四级梦想渐现,成都市经济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3+x”人才培养模式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但面向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记者 杨春霞 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