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继承 发展 突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省级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之路

来源:《俄罗斯会员专享报》249期1版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7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我校质量工程建设再添新平台!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四川省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结果,我校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成功获批四川省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凝练实践特色,切实构筑学前教育坚实堡垒

  
问及此次申报成功的原因,学前教育学院刘先强院长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学院全体老师共同努力收获的硕果。”其实,早在2008年学前教育专业就已经成为了学校首批校级特色专业。刘院长介绍说,学前教育专业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始终坚持职前与职后一体、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素养与优势能力共育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发展潜能大,受到川内外各级各类幼教机构的青睐。
  
刘院长告诉记者,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学院教师总数的32%,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4%。优秀的教学团队,广受学生拥戴,目前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达到700 多人。

  谈到对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信心问题,刘院长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这就预示着我国的幼教事业发展即将提速,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急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将供不应求。”他表示,相信学前教育专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学院就是看到这样的前景,决定抓住契机,顺势而上,抢占先机。

  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规划和建设有据可依,并切实可行,学院就专业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调查、咨询和研讨。刘院长告诉记者,按照幼儿园1:7的师生比,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幼儿教师缺口达20万人左右。同时,在职教师学历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汉语热”在东南亚各国持续升温,华语教学范围正从原来以大学、中学为主转向以小学、幼儿教育为主。现在海外华语教育已经发展到“从娃娃抓起”的程度,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幼儿师资严重匮乏,仅印尼一地,华语教师包括华语幼儿教师的缺口就超过2万。他说:“为此,学前教育学院的老师一致认为,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发展好学前教育专业。”

  社会对幼教师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各师范院校未雨绸缪,开始积极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渠道。为了在同类院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大胆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巩固本专业在全省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高度注重特色凝练。刘院长说:“我们强调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院园合作、东西部合作、中外合作等方式,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搭建国际化成长与就业平台。”对于学生能力提升,该专业也构建了宽基础、强能力的学前语言教育、学前音乐教育、学前美术教育、学前体育舞蹈教育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多层面“武装”学生。在强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特色的基础上,学院还着力构建了“1+2+1”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和基础平台课,搭建学生能力的宽基础平台;第二阶段,2年,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行分流培养;最后1年,第1学期到一线幼教机构考察教育实际,开展为期2-3个月的顶岗实习,并置换当地教师来院研修培训,承担实践教学。第2学期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专业课程拓展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时期,第二段为顶岗实习的深化阶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教师技能。

  为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特”起来,刘院长说在学校及相关部门、学院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建立起了跨学院、跨专业的用人机制,组建了跨学院的课程实施团队,努力整合相关优势教育资源,为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形成提供充分保障。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这一特殊的专业,实践培养尤其重要,因为学生们一毕业走上讲台,就要与“不明事理”的儿童面对面交流,必须在专业学习中,充分积累实践经验。刘院长说,为此学院特别创办了附属实验幼儿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2001年至今,先后在致民路、河滨印象、置信丽都、东山国际新城、铸信境界等地共建了学院的实验幼儿园,将丰富的幼教文化与先进的幼教理念贯彻到学前教育第一线,为学生搭建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对于专业未来的建设方向,刘院长希望学前教育专业能够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四川省培养一大批致力于学前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建设好一系列精品课程,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希望能组建2-3支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打造1-2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团队;开展教改研究,建设周期内,争取获得高级别教学成果奖;构建既能满足教学与科研,又能服务于地方的学前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刘院长说:“一步一个脚印,这些都是全院老师的共同目标与期望。”

发百年深厚积淀,培养特色鲜明的小教优质人才


  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也成功获批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对此,师范学院罗燕冰院长甚是欣慰,他说:“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基础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创新性国家,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呼声日渐高涨,小教专业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罗院长同时认为,虽然小学教育专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其自身的改革、发展也迫在眉睫。

  罗院长告诉记者,师范学院一直以来始终坚持“为四川省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服务,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服务”的专业办学方向。作为学院核心专业之—的小学教育专业早在2002年就已成立,2006年4月,小学教育专业接受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小学教师教育办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2007年,“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三批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项目;2009年,“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立项成为校级教学团队,同年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成都市农村籍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小教专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之所以一直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罗院长表示,“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学院老师们经过长期探讨后确立的大方向。”他说,“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专业,在师范教育从独立定向走向开放多元的今天,在高等院校趋向多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中,其学科地位、学科规制、人才培养存在着激烈的争论。20世纪末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4所大学率先试点小学教师本科培养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大约70多所师范院校开办小学教育专业,许多成为省市、国家级特色专业。”为让大家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对小学教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不断提升的要求,罗院长进一步对此作了详细的阐释。

他说,另一方面,据教育部预测,至2020年,全国小学每年需补充新教师37.8万人。成都市小学在未来五年将有约13%的教师退休,未来十年将有约24%的教师退休。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成都市在“十一五”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小学加大小班化教学的试点面,由此需新增教师数将更大。“从就业这个现实角度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优势。”谈话间,罗院长显露出对小教专业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念。

  其实,师范学院历来素有小学教师“摇篮”的美誉。改革开放三十年,成都市城区的小学教师几乎全都是我校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其中一大批已成为优秀小学教师,成长为小学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2009年教育局统计数据,成都六城区 167 所小学现任校长中,我校毕业生76 位;成都市26位特级校长(小学10位)中,我校毕业生有8位。实验小学的陆枋、草堂小学的蓝继红、成都师范附小的刘娟等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谈及此次成功获批,罗院长认为,“这跟学院的专业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学院传承百年经典,在长期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形成了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特色。学院将其概括为“五个化”,即专业思想教育一贯化,专业知识的“厚”、“博”化,技能训练层次化,教育实习实践的全程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其中尤其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以教师培养的基础研究支撑教师培训、以教师培训的先进理念反哺教师培养,成为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学院小学教师教育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

  在成都及周边地区,除俄罗斯会员专享外,四川师大、西华师大等兄弟院校也开办有小学教育专业。为增强该专业的竞争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学院不断创新、积极实践新举措: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学生教师基本功训练、检测、展示,强化教师基本技能培养,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骨干教师职后培训基地三大实习基地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此扩展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广度,强化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对于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和规划,罗院长表示,“学院定下的努力目标是,通过5年的时间,把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争创全国一流。”他说:“希望进一步加强各项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在做好已有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方向上着力打造好现有的语文、数学两个方向,增设英语方向;积极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争取以较高的质量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创造条件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通过引进和培育,进一步优化学院教师队伍。”谈到这一系列发展规划,罗院长感慨地说:“其实这些目标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教师心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奋斗啊。” (记者 谢丹 实习记者 彭嘉乐)

(编辑 唐伟 责编 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