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花开灿烂 暗香长留——访我校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决赛获奖团队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2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6月11日-13日,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决赛在西南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我校学子捷报频传,生物产业学院和工业制造学院的9支学生团队获得了两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挑战杯”倡导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敢于创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正与社会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契合,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累累硕果。


风雨有多大,收获就有多大


“一路风雨,一路收获。”对于这句话,来自生物产业学院的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川黄柏系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一等奖获奖团队的胡水君、张海强深有感触。

川黄柏系列项目于两年前被提出来。川黄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需要十五年的时间,开始实验研究时,所有材料都来自都江堰,材料的紧缺可想而知。为此,必须缩短研究周期,胡水君、张海强在老师指导下,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打破传统栽种方法,将生长周期成功缩短到50—60天,大大减短生长时期的同时,也提高了利用效率。

两年的时间里,为了做试验,胡水君、张海强他们放弃了暑假回家,留在学校实验室里做试验,培养细胞。“幼苗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允许中途离开。”来自湖北省的胡水君说,“不过,所有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一谈到此次获奖,他就难掩脸上的喜悦了。他们说已经习惯了没事就呆在实验室里,过年的时候,在家里也会想着学校实验室中的那些胚胎不知道长成什么样了,盼着能早早回到学校。回校,他们就直奔实验室。“从大一进来就开始在实验室做试验了,以前是看别人做,现在是自己带别人做”。他们说已与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熬夜对长期泡在实验室的所有团队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的时候,川黄苗在发酵管里很容易出现染菌现象,一旦出现,就要马上清洗容器,必须有人时时刻刻守在那里。培养细胞,需要一个无菌环境,如果人进进出出会很容易带来细菌,所以很多时候试验没做完是不能出实验室的。“最夸张的一次,我们在实验室一呆呆了五天五夜,大家轮换着值班,最少也要保证一个人守在那里。有时候做试验太晚了,寝室回不去,只能在实验室里凑合过一晚,但实验室的条件根本没法入睡,只好一整晚都坐着看论文,实在不行就趴在桌子上小睡一下,第二天还得又强打精神去上课。我们都是在课余时间里挤出时间做实验,课程可一点都不敢耽误。”团队成员阎胜杰这样回忆做试验时的疯狂“事迹”。

两年的时间,遇到的困难无数。有时候遇到的困难是这个领域里很少出现过的,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参照,只能是靠自己慢慢摸索,一遍遍地查看有关论文,做试验,直到最后找出解决方案。

“我们这个团队每星期会有两次交流会。”指导老师王跃华说,“这个时候,奇思妙想就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新思想的注入。会上,大家可以畅抒己见。在这里,没有老师与学生的分别,我们常常为了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在科学研究中,没什么是绝对的,更没什么所谓的标准,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2007级生化专业1班的邹全付这次代表《银耳酸性抗氧化机理研究》试验团队到西南科技大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他十分认真地说:“其实,这个项目一直都在做,可能是我们运气好吧,在我们手里终于把这个项目研究出来了。可是,如果没有先前那些师兄师姐所做出的成绩,我们是不可能这么顺利做出来的。”

邹全付说,他大一时加入了这个实验团队,当时这个项目就已经做了好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当时一个同学就说他傻,认为做这个项目是没有前途的,他不为所动。“我知道我一定会做出来的,我进这个团体的时候有二十多个人,可是到最后只剩下了我们现在的四个人。坚持到了最后的人一定会赢,我一直都坚信。”

同学们做实验时的全身心投入,也给不少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银耳酸性抗氧化机理研究》项目的指导老师、生物产业学院苟小军院长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们在暑假的时候都没有回家,留在学校的实验室做试验。常常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做到深夜,几天几天的熬夜,熬得眼睛发肿,脸发青,也没有哪个喊苦喊累。他们有时候做试验忘了时间,竟被锁在了实验大楼里。”苟院长一脸心疼地说:“真的,这些孩子对于试验的执着让我既心疼又感动。”

尽我们所能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


生物产业学院的学生团队在本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了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两项三等奖,成绩喜人。谈到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学院张蓉副书记说,学院作为工科学院,一直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了整个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蓉副书记说,为了防止再有学生因为在实验室做试验太晚而被锁在里面发生意外事故,学院主动找到学校保卫处协商,延迟实验室的关门时间,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安心在实验大楼里做试验。

在比赛的组织方面,生物产业学院精心做好大赛的组织、宣传、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力求将竞赛活动做到深入人心,人人知晓,明确各阶段的目标,确保项目研究任务及时完成,努力协调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张蓉副书记说,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为了同学们参加科创活动付出了很多,指导老师王跃华每天中午都自带着午饭到试验室的微波炉里,简单热热就吃,为的就是能多腾出点时间来指导学生做实验。“一个星期5天,我们有4天都能在实验室里找到王老。”胡水军如是说。

为了让做试验的同学能时时刻刻掌握有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王跃华老师要求他们阅读有关方面的国内外权威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并定期进行探讨,汇报试验进行情况,交流阅读心得。王老师告诉记者:“每当一个新的论文发表,我们是第一手掌握资料的。我们要在做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结合别人的成果,再提出新的理论。”

邹全付说,他最感谢的人是团队的指导老师严老师。在试验遇到瓶颈期,完全没进展,大家情绪都跌到谷底的时候,是严老师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严老师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一定会做出成绩。“所以我一直都相信,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严老师,我相信他不会骗我们,一定会带领我们作出点什么。”邹全付一脸坚定地说。

获二等奖的《灾区应急移动公厕粪便处理器》的指导老师——工业制造学院的孙付春老师在谈及这次获奖时说:“我们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老师只是做一个引导。学院设置了实验中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去那里做试验,只要学生们想做,我们就尽可能的提供一切条件。”
谈到此次不足的时候,孙老师说,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作品的外形不够满意,因为这次参加设计的同学没有学包装的,所以,在以后的项目中,要尽可能地吸收不同专业同学的进入团队,让作品更加完美。

结束语:如今《川黄柏系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个负责人胡水君已经顺利考上了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在面试那天,他带上了厚厚的一叠简历,是满满的一叠获奖证书和发表的研究论文。同时参加的考试的还有几个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看到我手里的一摞证书,都羡慕得不得了,考试的时候纷纷要求跟我坐一起。在他们眼里,我简直就是个偶像。”胡水君打趣地说。 (实习记者 侯娟)

(编辑 唐伟 责编 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