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谢丹)编者按:在09年1月16日的全体中层干部会议上,学校通报了2008年各学院各部门全年工作的目标考核情况,生物产业学院再次被评为先进。新学期伊始,该学院在认真学习《俄罗斯会员专享2009年党政工作要点》的基础上,详细周密地布置了学院2009年的党政工作。记者特地走访了生物产业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苟小军博士,了解学院今年工作开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情况。
整合学科资源 打造专业特色
多年来,生物产业学院的全体教职工们都秉承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科研方面也一直坚持发展和创新。苟院长说:“结合当前学校对学院的定位,打造教学科研型学院将会是学院2009年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主旨和特色。”为此,学院领导就什么是“教学科研型学院”,怎样才能打造“教学科研型学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学院首先决定将整合学科资源,打造出自己的学院专业特色,作为工作重点。
生物产业学院伴随着俄罗斯会员专享的发展,由创办之初的师范部化学专业,先后经历了化学系、食品工程系、轻化工系、生物工程系的发展历程。2006年学校办学资源整合调整后,原生物工程系撤系建院,更名为生物产业学院。生物产业学院目前拥有包括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在内的六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为配合打造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决定以六大质量工程为抓手,新增一个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专业,把原有的专业大致划分为三个大的方向,分别是生物农学、药学和食品工程学。其中将会以发展食品工程学为重点,尤其在肉类加工技术和食用菌开发利用和研究等方面有新突破,争取让食品工程学科走在全省前列。在“做强食品,做大药学,做厚生物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带动农学、理学等新专业的建设。
强化实验教学 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方面,苟院长说:“生物产业学院一直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近几年的科研中成绩显著,学院已经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研的重大项目15项,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SCI、EI、ISTP等收录率15%,获得各级政府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开发产品30余个(项)。
据了解,学院现拥有“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用微生物资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筹)”及“中药化学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四个省级实验室。
实验室建成以来,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仅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前期建设中,就已与22个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合作完成近30项各级各类纵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成规模化示范生产线6条,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4大类20余种兔肉、牛肉、猪肉等方便肉制品,获国家、四川省政府级博览会金奖、银奖及优秀奖8项,研究成果应用获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生物产业学院全体教职工们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学院对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结构和功能调整,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新建一个“有害物质控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会应用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这个新增专业。学院力争做到一个专业方向就有一个省级实验室。2009年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高票通过。
从2004年曝出阜阳“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到现在震惊世人的三鹿奶粉事件,都从反面印证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生物产业学院新增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这个专业,将会是体现学院与时俱进的又一发展举措。
加强国际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2007年5月8日,德国北威州农环部农业、园林建筑及农业用地管理司司长威尔施达克博士、北威州农环部动物保健和疫病防治处处长耶格尔博士、德国北威州政府中国事务负责人里希特女士一行到我校考察,在苦荞育种与产品开发、食品安全预警、畜禽粪污处理与秸杆利用等项目上与我校科技处、生物产业学院、城乡建设学院进行了交流洽谈。并且与生物产业学院在“肉类加工及贮运保鲜先进技术引进及集成”这个国际合作项目上达成了协议。今年五月包括生物产业学院科研人员在内的学校专家将前往德国北威州学习交流。
不久前,生物产业学院又与具有130年历史,以生产、开发各种科研分析、检测仪器为主要业务的国际著名企业日本岛津仪器公司签订了开办分析仪器培训中心的协议。这将是继北京和上海后,全国第三家岛津分析仪器培训中心,该项目将在今年三月份启动。该中心的成立无疑为生物产业学院深入开展科研国际项目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城市型地方综合大学的学校定位,学院将服务四川省和成都市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承担完成了省科技厅、省经委、市科技局等地方部门的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学院自身在对团队进行的年度考核中,也把团队服务城市的措施和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鼓励和要求团队为地方的生物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不仅如此,学院还定期举行院务会、学术委员会和团队负责人会议,经常就团队如何开展地方服务进行研讨。
在学校整体与成都市建立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该学院与成都市经委、成都市农委、成都市质监局、成都市科技局等部门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与成都及周边数十家企业建立了直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合作关系,参与了大量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与市质监局合作进行成都市食品检验员培训,为300多家企业培训检验员近千名。
学院这种“立足城市,放眼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注重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深入开展,深入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成为了生物产业学院今年党政工作重点之一。 考虑到城市经济建设、生物产业需求,学院将通过 “内培”、“外引”的方式来强化师资队伍。据了解,学院现已形成了以赵钢、王卫、苟小军、王跃华、孙俊梅等教授为核心的5个教学科研团队。
为促进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推广建设,学院推出了两个计划:一是“青年教师科研支持计划”;二是“教师国内学术交流计划”。在支持青年教师科研立项的计划上,学院将以科研提升来带动师资水平,规定教师的教学方向要向科研方向靠拢。学院将拿出经费对青年教师科研立项进行扶持,而教师自身也要确保拿到省市级的项目。“教师国内学术交流计划”则是为了营造浓厚的科研交流氛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
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和确保教学质量,学院修订了《生物产业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出台了《生物产业学院科技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生物产业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生物产业学院加强教学管理的措施》等一系列方案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了以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全体学生评教为体系的监督保障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切实实的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建设实践基地 培养创新人才
在谈及生物产业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获奖时,苟院长说,这是与学院学以致用、应用创新的良好风气是分不开的。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学院特别看重学生自身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老师们应用“指引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明显提升,而且参与实验课的兴趣也十分高涨。为了落实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实验技能大赛、“奇思妙想”大赛、拓展知识竞比赛、 全国和省的“挑战杯”、校“‘科创杯’等等。很多学生在大一就能参加实验技能大赛,到大二就已经开始接触科研实验。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已经走出课堂,将知识运用到比赛实践中去,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
学院在去年12月底与成都博发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主要是针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由成都博发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将六教四楼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实现“顶岗实习”。这种以场地引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了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节省了企业对场地的投入,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采访 后记: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持续创新与重大突破,世界正在酝酿着新的产业革命。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地位的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将催生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充满活力而富有朝气的生物产业学院,正以宽阔的胸怀和坚定的步伐,在推进生物技术在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编辑 李洪 责编 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