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通讯员 谢丹 实习通讯员 李菁菁 图/袁杨 叶泳伶)三十年改革开放,白驹过隙。10月30日下午两点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友渔教授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流变”的讲座。党委书记屠火明,党委副书记、校长周激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雷兵,副校长梁昱庆,副校长赵刚以及全体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出席参加了本次讲座。
“我只是一位导游而已!”这是徐友渔教授的一个开场白。他说,自己就是希望带领大家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浩瀚海洋里游览,能够给大家带来这样一场讲座,他很高兴。
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在上世纪中后期几乎同时出现于中国社会思想舞台,它们之间的争论构成了那一时期思想派别之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徐友渔教授认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确是存在分歧和对立的。他们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腐败和社会不公正原因的分析;二、对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态度;三、关于如何认识、判断中国的国情;四、关于如何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五、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六、关于现代化或现代性。
他认为从双方所援引的西方理论资源也可以明显看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徐友渔研教授这种全方面式的剖析问题的方式赢得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徐友渔教授说90年代的后半期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固然是民间思想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是在新世纪,文化保守主义出现了,二元对立变成了三角关系,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势头很猛,也大有后来居上的意味。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国家兴起而产生的思潮和运动还有民族主义。对此,徐友渔教授用大量的事例做了详细阐述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徐友渔教授还就维权问题、国学问题等一些时事热点进行了讲解,最后他在总结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没有出现戏剧性事件或重大变化之前,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争论将会一直继续下去,甚至在这之后,都有可能存在。
30年之后的回眸,既清晰、又模糊,既亲近、又遥远和陌生。徐友渔教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精辟透彻的讲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徐友渔研教授对同学们在民间维权运动、5?12地震等方面的疑问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一为同学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学生编辑 马云攀 潘长铭 责编 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