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患难见真情,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国人空前团结与互助的场景一次次地感动着我们。在政府、军队的大批救援队伍之外,一支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队伍,自筹经费采购食品、药品等救援物资,自携救援设备,在第一时间火速汇聚到各个灾区,在救灾指挥部门的安排下,他们或十数人一组,或单枪匹马,或以专业特长赈灾救人,或以己之力搬运物品、维持秩序。废墟里,血泊中,救助站,到处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
在这支一切都是自愿、一切都靠自理、一切都需自费、一切都是无偿的救灾队伍中,我校各学院、部门的众多教师、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活跃在自愿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们将陆续刊发其中一些志愿者的感人经历,今天,让我们听一听管理学院3名老师和5名同学在灾区志愿服务的故事,收获一次“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感动。
黄尚勇老师:为了灾区,为了灾民,我们总该做些什么
在两节课的间隙,黄尚勇老师给我们讲起了他的灾区之行和那份紧急出笼的关于救灾安置重建的“建言献策书”。
5月14日,黄老师去接他的一个从青川出来的朋友,亲身感受到了震区出来朋友的痛苦,亲眼见到了沿途灾区与灾民面临的巨大困难。黄老师和朋友一合计,决定坚决要为灾区,为灾民,做些什么。随后,黄老师和朋友们一道马上行动起来,自备汽车,筹集经费,采购了100袋大米、方便面、800个口罩和600双手套等灾区急需的物资,于15日,火速送到绵竹灾区。
捐资捐物支援灾区灾民的同时,黄尚勇老师觉得,自己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为抗震救灾工作建言献策。凭着管理学教授的专业敏感,黄老师对救灾安置及重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5月17日着手,到18日晚定稿,短短两天,黄老师和省委党校的一位研究人员一道起草了《发挥大国优势,举全国之力,统筹灾民异地安置》建议书,并19日一早,便通过各种渠道,将电子邮件和纸质文稿发送给了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国政府网、国家地震局、财政部、省委省政府等有关管理部门,向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建言献策。建议书中,黄老师提出,以长远和发展的观点来处理灾区重建和灾民安置问题,变传统的“灾民就地集中安置”模式为“灾民异地分散安置”模式,统筹解决灾民生活、就业、扶贫、城市化问题。在这份长达3000字左右的文件中,黄老师不仅提出了方案,还对提出方案的依据、与其他方案的优劣比较和执行方案的可行性及实施步骤提出了简明的阐述。
从建议书的起草到完成,黄老师表示,自己花了不少精力。他说,“时间紧,必须得反应快。这是一场牵动全国人民和党和国家领导领导心的大灾难,我担心救灾工作百密一疏,留下遗憾,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对灾后重建工作起到一点作用。”“想到了,我就要努力把它做出来。只是由于时间紧,在支撑数据上来不及充实。”
王影老师:凝聚的民族力量与民族精神让我震撼
披着一头秀发的王影老师满脸倦容地出现在记者面前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做得很少,真的没做什么贡献啊!”王老师很谦虚,采访过程中,她总是这样说。
13日,得知一个朋友的朋友,在都江堰组织了志愿者救灾行动,王影老师在第一时间决定加入。14日早上9:00,家乐福一开门,王老师便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刘云春老师及其他朋友一起赶到超市,购买了包括食物、桶装水、药品和防疫喷雾设备在内的一批救灾物资,随后驱车奔向都江堰。由于通往都江堰的道路阻塞,加之交通管制,为了不给政府、部队救灾行动增添困难,他们选择驾车从温江绕道去都江堰。即便如此,由于地震的破坏,有的路被封,他们只能走便道,有的地方,栏杆坏了,行车必须十分小心,有的地方路、坡错位,高差近半米,车子冲下去,颠簸很大。回忆起那天的行程,王老师依然感叹,还真有点冒险,不过总算是顺利到达。
在都江堰,王老师和朋友们,与那位做老板的朋友一道,共同筹集资金,搭建帐篷,收留了五六十名灾民,将老板原来准备给员工的粮食、猪肉和和购买到的几十袋大米、食品和桶装水等无偿发放给在这里的灾民朋友,并徒步背药到重灾区域发放。在他们救助的灾民中,有一个从都江堰中医院转移出来的才出生20天的婴儿需要回资阳老家,大家商量后,拨打了交通电台的救助热线,10分钟后,就有热心的志愿者来接婴儿出去。
谈到都江堰之行的感受,王影老师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我们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与和顽强自救的民族精神。当看见当地农民为灾民无偿拉来一大车一大车的黄瓜、白菜和洋葱时,当看见大批的学生志愿者站在路边,等待被组织去救灾时,这一幕幕,让王老师和她的朋友们感动不已,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朱万木老师:三天司机、搬运工和救助员的生活
怎样能为灾区、为灾民朋友贡献点力所能及的力量呢?地震发生之后,朱万木老师选择参加了由朋友组织的救援队作为志愿者,努力在第一时间把灾区需要的物资送过去。他们一开始想去彭州,最后选择去了同样受灾严重的绵竹。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往返于成都和绵竹之间,运送物资,接送灾民,朱万木老师做了几天名副其实的司机、搬运工和救助员。
15日早上,朱老师和朋友们分别开始联系红十字会,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安排车辆,并组织采购灾区急需的物资。经了解,灾区最缺的就是药品、水和食品等,他们便通过各种渠道筹资采购了价值几万元的药品,并购买了许多食品、水、蜡烛、打火机和防蚊灭蚊用品等应急物质。随即,一行人组成车队,向绵竹灾区进发,顺利地将筹集到物资、药品送到了绵竹救灾物资转运点。装车、开车运货、卸货、搬运,朱老师和朋友们每天都在司机、搬运工等不同角色的转变中,忙得不可开交。
在作为志愿者的几天里,在赶往灾区的路上,看见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和灾民,朱老师说自己很是心痛。每次回成都的路上,他们都会载上那些想要到成都的灾民,共载回了8名灾民。对于这几天来的司机、搬运工和救助员生活,朱万木老师说:“自己有车,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苏涛同学:多年的登山爱好在救灾中派上了大用场
和一般志愿者不同,这名说话有条不紊,看上去还有点文静的男生,将自己多年来在登山爱好上积累的经验,用到抗震救灾中,并派上了大用场。
从初一开始,苏涛就喜欢上了登山运动和摆弄军用器具,作为中国登山协会的准会员,他有曾经征服了好几座海拔四千米和六千米高峰的经历。5月14日下午,他作为唯一一名民间志愿者,跟随急需会搭建军用帐篷志愿者的军队某部,坐军车到达受灾很严重的彭州灾区。
到灾区以后,苏涛见到的是没有住宿的地方,没有饮用水,没有通讯信号,灾区情况十分困难。在部队统一安排下,苏涛主要负责搭建军用帐篷。当天下午,部队下达了一条死命令: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将带来的帐篷搭建完毕,保证晚上提供给灾民入住。苏涛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军用帐篷的搭建难度远远超过普通休闲帐篷,平时一个小时自己也就能搭一个。但,命令如山,当时只能抓紧每一秒时间,拼了命去做。”就这样,一个小时内,苏涛搭建起了4个军用帐篷。危难时刻,他创造了一个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记录。
晚上,灾民中的轻重伤病人和老弱病残人员,如期住进了帐篷。然而,苏涛却没有停歇下来,又给救助队的护士当起了助手,直到凌晨2点钟才入睡。
由于彭州多山,道路被毁,很多受赈灾物资送达不了,只能人工爬山运输。15日,苏涛穿上冲锋衣等登山装备,带上1包方便面、2个橘子和2瓶矿泉水,背上了50斤的急用药品,开始踏上崎岖而险难重重的山路。途中,下起了大雨,晚上4点还发生了不小的余震,但他们始终往前面冲。经过10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苏涛和大家一道,将物品送达了目的地。一路上,有很多让他感动的事,很多热心人,知道他们是救灾人员,纷纷主动让道。当见到艰难中的灾区人民时,他们将仅存的矿泉水给了急需的灾民。
采访最后,苏涛掏出他的学生证,里面嵌着一张薄薄的绿色的“专业登山救护人员” 证。当我们要接过来看的时候,他感慨,“这几乎是用我的命换来的!”5月16日上午,苏涛回到了学校。
舒畅同学:与车友携手 共进灾区
当记者还没开始提问时,这个体型胖胖的男生就开始向我们谈起了他最近做志愿者的经历与感受。
苏畅,四川赛拉图车友会会员。地震发生后,他接到车友会开展志愿服务的群发短信,便立即行动起来。15日和18日,他驾驶家里的车,和车友会的一些成员一起,开始联系市内的救灾物质捐赠转运站,义务运送各种赈灾物资到地震重灾区绵竹。
15日,苏畅他们二三十台私家车,将接收到的赈灾药品运送往拱星镇。驱车前往绵竹的路上,他们见到很多公路毁坏,桥梁断裂,通行十分困难。第一次没有经验,车到之处,他们遇见灾民就发放物资,秩序较混乱。18日,吸取了经验,他们将物资直接运进镇政府,再由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一发放。
王玉川、田启智同学:我们“刨出”了3名幸存者
王玉川,这个在救灾一线奋战了三天的男生,黑黑的皮肤,话语朴实,表情憨厚。
5月13日上午,看完电视救灾直播,王玉川和同学田启智决定一起去都江堰做志愿者。由于没有联系上当地的红十字会,灾情不等人,他们等不及就出发了。在路上,和一个去都江堰的记者一道,他们到达了都江堰抗震指挥中心。
跳下车,王玉川就开始忙碌起来。他和其他成员结成一队,取名“红旗小组”,由一名探亲的军官带队。13日至15日,是救助幸存者的关键时间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救援幸存者。他说,每天早上天刚亮,他们就戴好手套、口罩,拿着铲子,开始到垮塌建筑的废墟中搬砖头、挪石块,寻找可能的幸存者。搜寻工作,条件相当艰苦,除了烈日,还有暴雨,甚至尸体腐烂的味道。13日晚上,余震较大,只能睡在广场上,劳累了一天,大家背靠着背,仅仅休息一会儿又开始救人;14号晚上,将帐篷让给那些最急需安抚的灾民。 终于,三天从早到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红旗小组”从废墟下,“刨出”了3名幸存者, 找到了6名遇难者的遗体。看着营救出来的幸存者,王玉川觉得自己的努力十分值得。
除了救援幸存者,王玉川还做了很多志愿工作,搭建帐篷,架光缆,搬运和安装器具等。当问及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他说是指挥交通,由于支援灾区的车辆很多,交通顺畅尤其重要,是救灾工作有序开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为此,他用最基本的手势当街进行交通指挥。15日,王玉川回到学校,他的同学田启智还继续留在灾区进行志愿服务。
刘际鹏同学:自己想做就做,只要小心就行
和舒畅一样,刘际鹏也是驾驶自家车辆,和朋友们自愿前往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
地震几天以来,他总觉得自己也可以为抗震救灾做点什么事,便约上7个朋友一商量,决定自驾三辆车去都江堰做志愿者。随后,他们开始去筹集饮用水、药品和口罩等灾区急需物资。5月18日早,刘际鹏和朋友们出发了,顺利将物资送达转运点,接着开始帮助搬运物资。当天晚上,他们又积极投入到人员救援工作中去,并最终救出一名被埋7天的幸存者,一个中年男子。他说,这给了他们最大的慰藉。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刘际鹏才拖着疲倦的身体驱车回到家里。
能够参与这次志愿服务,刘际鹏说他当警察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和鼓励。当他在都江堰忙碌的时候,妈妈打电话告诉他,“自己想做就做,只要小心就行。”以一颗无私的爱心,刘际鹏们以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生命奇迹出现在废墟的掩埋之中。
采访交流中,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者老师和同学们,一再要求在报道中隐去他们的真名,他们说自己不过做了很多人都在做的事,真的做得很少,只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但是,记者想说的是,正是因为你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名字,灾区人民在震灾阴影下的笑颜才能绽放得更加灿烂,我们的民族战胜灾难的信心定将会更加坚定无畏!V,是属于胜利者的手势,当Volunteer出现时,Victory定然就在面前。
(记者 唐伟 周瑜)
(编辑 苇塘 责编 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