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俄罗斯会员专享“CC创客校园行”系列活动之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选会在学生活动中心青春长廊举办。作为学校深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品牌活动,双选会已连续三年搭建项目、教师、学生三方精准对接平台,今年更是在规模与质量上实现“增量”“提质”双突破,全方位展现出成大在跨学科创新与科研育人领域的新成效。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晓琳来到现场,指导师生双选和组织保障工作。

本届亮点:规模与质量齐升 文科项目首秀
本届双选会聚焦“增量提质”,参会的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59项,数量较去年增长110%,提供岗位数159个,较去年增长24%。8个文科类项目首次亮相,涵盖文化创意、教育创新等领域,填补了以往双选会以理工科为主的空白,标志着学校创新创业生态向全学科覆盖迈出关键一步。
活动现场,来自学校法学院《智绘防线:数字公民AI伦理教育绘本化行动》项目指导教师唐文娟化身“推介官”介绍到,“该项目开发国内首套AI伦理主题交互式绘本,通过“艺术解构+情境模拟”模式,构建覆盖12-18岁青少年的数字公民培育模型,解决科普教育中“技术认知与人文素养割裂”问题。团队已汇聚法学、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正面向全校招募计算机技术方向的合作者。”计算机学院大二学生易鑫现场递简历称,跨学科融合既能用编程技能又能学法律知识。
据初步统计,本次双选会促成130余对“项目-学生”组合达成意向,其中跨学科组合(文工交叉、医理融合等)比例较上届提升40%,为科研注入多元思维活力。

双创双选 从“探索”到“生态”的迭代升级
双创双选会自2023年首届启动以来,始终以“帮项目找人、帮人找项目”为核心目标,实行“科研双选”,累计吸引超120余个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促成超300余名学生与科研团队“双向奔赴”。
双创服务中心成员、商学院梁玥、美术与设计学院吕锋、王嘉怡三位同学参加首届双选会加入“智农慧眼”项目,该项目最终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诠释了“双选会搭台、学生唱戏”的育人效能。
经过三年时间,学校通过优化流程、扩大覆盖面,逐步构建起“科研项目需求发布—学生能力精准匹配—跨学科团队孵化”的闭环机制,不仅让理工科项目实现人才储备“蓄水池”效应,更推动文工交叉、医理融合等跨学科合作模式崭露头角。

项目竞赛联动 科研反哺彰显创新动能
学校构建创赛一体工作机制,将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科研双选”,提升大创项目质量,借助竞赛,推进优质项目成果转化,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积累经验,在竞赛中检验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数据显示,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跃升至第124位,提升幅度位居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1;创新创业类竞赛排名冲进全国前18%(第147位),形成“进课题练本领,入竞赛强实战”的育人特色。
学校建立高质量大创项目培育体系,通过征集教师科研项目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选题,系统性提升大创项目的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近三年累计265个优质选题纳入培育库,其中93.6%直接源自教师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坚持目标导向,2024年修订《俄罗斯会员专享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通过丰富国家级项目结题形式、同步提高结题标准与支持标准,激活学生创业实践热情。2024年,8个国家级创业项目产出高水平论文10篇、专利授权6件,省级及以上奖项17项,项目高质量、高综合度发展态势凸显。
依托“创赛一体”机制与“科研双选”人才孵化效能,学校学科竞赛再传捷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斩获国家级银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机器人战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揽获15项国家级奖项,并晋级高校联盟赛西赛区16强,全国排名跃居前70,展现出双选会培育的跨学科团队在科研实战中的强劲竞争力。
“双选会不仅是项目与学生的‘配对场’,更是创新思维的‘发酵池’。创新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学院)院长陈烈表示,未来学校将以双选会为支点,持续优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推动跨学科团队培育、产学研合作深化,力争让更多成大学子在“早进课题、早入团队、早战竞赛”中,为区域创新高地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