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徐希平教授解读天府文化中的“诗圣”烙印

文:彭蕴希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稿单位审核:张蓉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9日
彭蕴希
来稿单位审核 张蓉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6月3日下午,“2025天府文化大讲堂”第二讲在天府文创厅开讲。讲座特邀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徐希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讲“四川历史名人与天府文化--以杜甫为中心”这一主题。


时值农历五月初八,端午刚过、芒种将至,徐希平教授以杜甫名句“好雨知时节”开篇,勉励在场青年学子珍惜人生与自然的美好时节,厚植家国情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勇于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


徐希平教授系统梳理了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璀璨的历史名人星河。重点阐释了四川历史名人的共同特征:勇于开拓、坚韧不拔、海纳百川、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并指出这些特质正是巴蜀文脉与天府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徐希平教授回顾了四川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历程,列举了包括大禹、李冰、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等在内的首批和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强调他们鲜明的四川地域烙印与卓越的历史贡献,是四川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


讲座的主体内容聚焦于杜甫与天府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关联。杜甫虽非川籍,却在巴蜀地区(主要在四川)生活创作近九年,写下近千首诗作,占其现存诗作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其中在成都地区创作200余首。徐希平教授引用冯至先生的观点强调,“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草堂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足见成都、四川在杜甫生命与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杜甫文化传播的卓越贡献。徐希平教授深入解读了杜甫在蜀期间创作的诗歌,生动展现了杜甫如何以其生花妙笔,深刻描绘并融入了巴蜀天府的自然风貌、物候特征、特色物产、道路民俗与人文精神。通过杜甫与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诸葛亮等巴蜀其他历史名人的交集或精神传承,以及历代蜀中知音苏轼、杨慎等对杜甫的推崇和杜集整理工作,进一步阐明了杜甫已成为巴蜀文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精神是“飘扬在中国历史天空中的一面精神的旗帜”。


讲座尾声,徐希平教授回顾了杜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崇高地位并展示了蒋兆和先生所绘杜甫像及其题词,强调了杜甫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他指出,杜甫所代表的深刻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应对当代社会挑战的宝贵思想资源。呼吁大家共同携手,弘扬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彰显巴蜀天府文化特征,赓续中华文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