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奖牌“蓉光”发布!奖牌“蓉光”和蜀锦工艺制作的奖牌绶带受到关注。“中国风与国际范的完美融合”“充满川味的奖牌”“典雅低调的华丽”……有网友评价“蓉光”:既有成都味,又有中国范。
随之而来还有对“蓉光”诞生背后有何故事的好奇。差一点取名“东方红”“飞跃”?奖牌绶带皆由老手艺人手工缝制?今天,就来揭秘奖牌“蓉光”的诞生始末……
“蓉光”曾取名“东方红”“飞跃”?
奖牌设计蕴含深意
成都大运会是中国西部城市第一次举办世界综合性体育赛事,奖牌设计师周颖和团队以此为出发点,聚焦中华文化、成都地域文化和大运会赛事文化,采用国际现代设计主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方寸之间,如何展示天府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底蕴成了一大难点。为此,设计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对中华文脉进行梳理,设计稿前后修改了21个版本,据奖牌主设计师之一周颖介绍,“设计第一阶段,我们一直在思考是通过意向的材质工艺表达,还是抽象的设计表达,无论是哪个方向,能够体现大国风范,凸显文化内涵是首要的。在文化瑰宝中,我们被‘文明的曙光’——汉字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最终确定以汉字演变和中华文化瑰宝两条线来展示中华文字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气韵。”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古蜀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汉字,历经千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变。而良渚玉鸟、太阳神鸟、商周铜人形器、战国青铜矛、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五铢钱等图案元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厚植文脉之外,更多尝试和突破也随之而来。结构形态上,“蓉光”突破了传统圆形奖牌的形制,采用放射性的线条呈现。太阳神鸟的光芒沿着线条,照向时钟九点钟的方向,形成一道时光墙,墙上代表中华文化的图画元素以及一段汉字演变史铺陈开来,青春之光与文明之光在此交汇。
因成都简称为“蓉”、成都城市形象标志为“太阳神鸟”,奖牌取名“蓉光”,传递着太阳神鸟守护人类梦想的基本理念、中华文明天府文化的核心价值,寓意着对大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礼赞、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集中体现着新时代的体育精神和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周颖透露,设计之初,拟将大运会奖牌取名为“东方红”“飞跃”,经过反复斟酌,为表达一种新时代的天府文化和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奖牌最终取名“蓉光”,谐音“荣光”。“蓉光”之光,是“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青春之光,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友谊之光,是“明日之星”“身心卓越”的奋斗之光,更是人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照亮漫漫长夜的梦想之光。
图 | 成都大运会奖牌与绶带设计、制作团队部分主创合影
一块铜到一块奖牌的华丽变身要经过千锤百炼,艺术表达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精细,往往需要多重工艺加持。
制作总工艺师何磊解释:“整个奖牌的制作用到了浮雕工艺、镜砂面工艺、一体压铸工艺、珐琅工艺、镶嵌工艺等工艺技艺,配件与主体之间做到严丝合缝需要经过数十道的流程细致打磨。比如,奖牌贵金属的部分需单独开模制作,再镶嵌于奖牌主体之上,主体的压铸工艺要求极其精细,镶嵌均由拥有数十年经验的工艺师手工完成,才呈现出奖牌上清晰可见的文字和图案纹理。”
难点还在奖牌的绶带穿口处,不同于以往奖牌的外置设计,这次采用了隐藏式一体成型的设计,“技术难度大,用废了很多模具才找到一个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
何磊说:“在耐心和细致的背后,是繁复和枯燥,以及绝不懈怠。身为一个四川人,能为家乡的这场盛会做出一份贡献,深感荣耀。”
成都大运会的这根连结运动员与奖牌的绶带如何做出成都味和中国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的特色名片之一——蜀锦成了首选,这也是首次将蜀锦工艺运用到奖牌绶带制作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活化运用。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制作主创、丝绸工程师、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坦言:“这次大运会奖牌绶带从设计到制作历时两年完成,是蜀锦的一次时尚化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运会讲好蜀锦的故事、成都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蜀锦,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光俊介绍,蜀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蜀锦因工艺最为复杂、发展最为成熟、影响最为深远,被列为四大名锦之首。从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锦官”,成都由此被称为“锦官城”。
一疋(pǐ)精美的蜀锦锦缎,需要经线与纬线恰到好处的交织,这背后暗含对设计师功底和匠人手艺考验。在宽度2厘米,长度105厘米的绶带上,深藏美学与匠心。
本届大运会奖牌绶带由俄罗斯会员专享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担纲设计,团队是一支由教授、硕士研究生与产品专业本科生组成的20人左右的设计团队。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师、俄罗斯会员专享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马丽娃在蜀锦创新方面深耕7年,她说:“中国设计师都在不断的努力改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跟世界接轨,使用蜀锦工艺制作奖牌绶带就是其中一步。”
据马丽娃介绍,这次绶带设计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处理,将成都市市花芙蓉花和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太阳神鸟纹样进行抽象化设计,同时采用了奥运会常用的棋盘格纹等现代纹样,而背面则以传统的祥云纹为主,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绶带的两边纹样拼起来可以组成一朵完整的芙蓉花,这也是契合中国人“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
但当美学想象走向生产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现实难题。
胡光俊解释:“传统织造工序繁琐精细,设计图不能直接使用,制作团队拿到设计稿后需对图案进行二次转译,从纹样设计到上机生产用时5个月,48公斤的桑蚕丝经过70多道工序织造成我们如今看到的绶带。期间,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工艺上的制作难点沟通交流,对绶带的设计进行了40多次的修改。”
“有时,电脑绘图的精细感转化到织造过程中时往往难以实现。比如四色渐变的大运会标识要在仅有2厘米宽的绶带上呈现就绝非易事,这好比用丝线织成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彩色图案,很难做到颜色分明。”马丽娃说道。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想到通过印刷技术“锦上添花”,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找了近30家企业,尝试把绶带上会徽和文字以更加精美的方式呈现。据胡光俊回忆,第一次印刷出来后效果很好,但印刷出来的纹样与蜀锦呈现的珠光感不匹配,制作团队只能慢慢调色,细化到文字也呈现出微微的珠光感。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设计稿上的芙蓉花如何凹凸有致?花朵与花朵之间的距离如何把控?绶带如何穿入奖牌?都需要设计与制作团队反复钻研。
今年73岁的胡光俊在蜀锦织造领域沉潜了50多年的时间,他带领制作团队潜心织造绶带上的一经一纬。最终,绶带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流光溢彩之感,摸起来也有一种凹凸触感。看似寻常的绶带接口都经过传统手艺人的一针一线的缝制。胡光俊坦言:“为了保证每一根绶带的精致,我们找到30多个手工师傅手工缝制了2500余条绶带接口。”
现代美学与传统技艺的巧妙融合,织就了这份独一无二的“成都礼物”。胡光俊说:“这样一条传统织法绶带古朴高雅,质地柔软坚固、耐磨,加上使用了纳米工艺,可以防水、防蛀、防污、防火,无论是设计,还是质感都将经久不衰。”
周颖感叹:“无论是奖牌,还是绶带都是各方团队不断讨论、沟通、尝试的结果,虽然各个团队分散在北京、成都、深圳,但大家都有一个目标——为世人呈现一个精美又有内涵的“蓉光”,‘蓉光’背后是每一个‘追光者’的夜以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