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2年9月28日《俄罗斯会员专享报》(总第289期)一版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纪念日的喜庆时刻,新闻中心记者就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访了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他们详尽的回顾与介绍中,记者通过一系列数据,看到了近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数字看变化
学校逐年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外引内培双管齐下,共同发力,2008年学校启动“双百工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底“双百工程”提前完成,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在短短的三年内发生了让人惊叹的变化。三年共引进教授52人、博士86人,培养教授28人,博士13人。截止2012年6月,我校已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五年来师资队伍发生的变化是显著的,回顾总结师资队伍建设五年的成绩和经验,相关职能部门认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应归因于:
人才强校理念坚定 队伍建设措施有力
??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师资队伍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拥有核心地位。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要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校党委书记屠火明经常在学校各级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用什么样的人,尊重什么样的人,让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在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上,校班子提出了人才强校理念,学校确立了“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五年来,通过启动人才引进“双百工程”、“1315工程”等强化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改善我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强有力的用人机制和引进措施保障下,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喜人,为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双百工程”专门就外引高层次人才制订出分年度实施规划并修订了人才引进相关规定,出台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和引进程序,为外引人才打造了快速绿色通道。
??在大力加强引进人才工作力度的同时,学校同时加大内培力度,对校内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督导制、教学业务提升讲座、教学观摩与赛课活动;新进教师业务系统培训,教学质量活动月系列活动,推进校内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工程。
??教师海外培训项目逐年增加,近300名中青年骨干老师、管理干部获得了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高校访问和进修学习的机会,从中受益。参培教师返校后通过开设双语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教师进修学习及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定奖励,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岗位成才。国内进修和访问学者计划辐射面越来越大,中青年教师更容易获得成长给养,快速成长有了助力。
??与企业、政府合作,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通过进入企业实战,开展产学研合作,双师型教师在成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课堂教学及实训指导也深受学生喜爱。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重数量、重结构,还要重素质、重质量。为建设一支质量上乘,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师德建设规范》、《优秀教师评选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办法》、《学术道德规范》及《专任教师岗位准入与退出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建立教师履行岗位责任的奖惩机制,开展教学名师评选、“师德论坛”、“践行师德、评建争优、争做魅力教师”教职工主题演讲比赛、教工风采展示、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营造了尊师重教、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周激流、王卫、胡郁青等三名省级教学名师、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孙哲教授、四川省劳动模范孙俊梅副教授、成都市劳模龚一龙教授等优秀教师。学校评选出李俭等18位教师校级教学名师,通过名师示范课、优秀事迹宣传,在教师队伍中树立的优秀典型,正在带动身边的教师们立足岗位、乐于奉献,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质量。
学生参加校报“我所喜爱的大学老师”征稿活动,用自己的笔书写下王珏、刘一民等多位普通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这些老师在工作及生活中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打动着学生,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完成队伍建设中数量的提升,相对于巩固这支队伍,提高这支队伍来说要容易一些,如何进一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发挥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是这样做的:
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周激流校长坚持“校长的责任就是寻找到好的教师并使他们愉快工作”。在为教师创造工作学习的最优环境方面,学校一直在努力。
??新校区建设克服重重阻力加快推进,希望能在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的同时,为教师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空间。
??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建设教学团队,现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15个,教师在团队中通过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2009年至2011年,教师团队成员承担的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数占全校总数的46%。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对教师补充、聘任、考核、流动、奖惩、晋升、培训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为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和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建立了成都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对教师科研与服务地方能力的扶持。学校现已获得6个学科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屠火明书记亲自牵头、学校多方努力,教职工三期住房获准修建,7栋电梯公寓现已耸立在校园西北角,明年交房后全校1000多名教职员工将不再受奔波之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校医院建设、工会对教职工子女入学及家庭困难教师的帮助等工作给予教师最贴心的关怀。
??得益于领导班子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高度共识,得益于人才强校理念渐入人心,得益于全校上下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良好工作氛围,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才俊被吸引到我们这所年轻的本科院校,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新平台,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好的成长空间。
让能者居其位尽其才 人才聚集效应初显
??学校“以待遇吸引人,以情感打动人,以事业留住人”, 让能者居其位尽其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在教学团队建设、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岗位上,越来越多的引进人才被委以重任。人才聚集的效应开始显现并不断扩大,为学校科研、办学水平的提升,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2010年,青年博士邹亮的研究课题《基于MDR1技术研究冰片佐使作用与P-糖蛋白的相关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实现了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国家级基金项目申报由此开始年年有突破,近三年来,12个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均为学校“双百工程”人才领衔;
??在优秀人才的带领下,学校科研氛围逐渐浓厚,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厅)等各级科研课题项目256项,横向合作项目283项,其中58%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出版专著与教材362部,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48篇被SCI、EI、ISTP收录,2011年到校科研经费达3610万元;
??学校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度提高,教学水平提升速度加快,学校有省级质量工程99项、省级精品课程17项,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与国内外高校联合招收并培养的研究生已达80余人;
??近三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专业平台建设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顺利推进,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实验班已经开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以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为主导的学生工作既有了实践效果,更不断产生理论研究成果;
??……
??新闻中心对引进人才和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采访过程中,累并快乐着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在这所年轻而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学校里,他们正在为个人理想、团队愿景、学校未来发展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推进“1315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更上新台阶
??队伍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按照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要真正承担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
2012年9月18日,杜洁、张娟等20位中青年教师与学校签定 “1315”工程人才协议书,他们将获得学校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及政策扶持,这20位教师也是首批进入“1315“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的老师。
??学校将在未来五年投入经费5000万元,培养和引进10名在省内或全国本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30名学术带头人、1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最终形成引领学校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的骨干教师队伍,支撑学校在“十二五”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一支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个系统工程,屠火明书记、周激流校长在谈及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时有着高度的一致:“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最重要的是为一线教师、为人才服好务,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人才能在成大扎下根来。因此,学校仍将继续倡导“人人关心人才,人人爱护人才,人人服务人才”的工作观,尽力营造能让教师愉快工作的环境氛围。
??除了良好的工作氛围,高层次人才及中青年骨干教师更看重学校提供给他们事业和个人成长的空间和平台。周激流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是今后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学校必须有学科建设作为支撑,才能 “引得凤凰归”,学校启动的“1315人才工程”致力于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也期待在他们的引领下,所有教师共同努力,加快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进程,真正实现教师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只要我们尊重人才,继续发挥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体现出来,当我们的“1315”工程完成后,我们在高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就能显著提升。”“队伍建设靠制度,更要靠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教职工愿意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很重要。”谈到未来发展,学校领导及各学院负责人信心满满,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热爱成大,正为学校发展无畏前行的师生们,他们在,希望就在。(文/丰草)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