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寻求成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来源:《俄罗斯会员专享报》248期2版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校容校貌,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气质、核心价值和审美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俄罗斯会员专享始建于1978年,此后三易校址,始黉门街,历花圃路、荷花池,于2002年落户于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十陵镇。建校32年,论历史虽不及那些老牌名校,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却赋予我们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4月中旬,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其佐率队前往宁波大学等三所高校考察、学习、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谈及此次专题考察,张其佐副书记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以城市命名的这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迪。他说,我校身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又适逢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我们十分需要孕育在海洋文化和深厚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经验的启迪;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把置身巴蜀文化大环境中的俄罗斯会员专享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有特色。



  
“宁波大学的理念、扬州大学的积淀、上海大学的现代让我们铭刻于心。”


  “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所到学校的领导都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且各自的校园文化都初具规模和特色。其中宁波大学的理念、扬州大学的积淀、上海大学的现代让我铭刻于心。”此次随行的宣传部肖红副部长深有感触地说。

  “三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各有其特色”,肖部长为我们详细一一分析开来:宁波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邓小平提出的天下宁波帮帮宁波的“宁波帮”文化和古代“浙东学派”文化积淀为基础,围绕爱国、爱家乡、感恩精神,继承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学术文化思想,广泛举办“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品讲座、“宁波帮文化节”、创作表现“宁波帮”文化的小说和话剧、以及开展“一院一品”的文化品牌建设等活动,让宁波大学的文化精神融入每个学生的气质中。

  而历史悠久的扬州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由六所院校合并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凝聚融合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依托扬州城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构建校园文化。虚功实做,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积极搭建平台,物化文化,有声有色。

  处在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大学则一如上海这座城市,呈现出现代、开放的文化气质。在基本完成形态和外延建设后,上海大学把注意力转向学校内涵建设。上大去年的十大行动规划中,设“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专项,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学校围绕大学精神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大讨论,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将上大文化、上大精神与学校软实力、综合实力、有形文化结合。特别是强化了“艺术中心”功能,中心的各种高质量活动极大支撑了校园文化建设。

  “这三所大学都充分结合了自己历史,地域特色,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看过便会让人记忆深刻。”肖红副部长再次感叹。

“三所学校的景观建设,也是各有特色。”


  这三所学校的景观建设也各有特色,一同考察的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小军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文化,体现学府精神,是各高校在培育校园文化方面的重要显性手段之一。为此,各高校校园环境规划和景观塑造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认为,就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和营造而言,应充分考虑历史与地域、文化与育人、审美与效果以及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校园景观建设不是建筑的附属物,也不仅是校园环境的点缀,而是能体现学校人文化环境、历史文化、学校精神的有机载体。”王小军副书记举例说,宁波大学以船形雕塑表达建校渊源,也传达了“宁波帮”的精神内涵;江南大学以自然水渠作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分割,具有水乡风貌;扬州大学,一桥一树因厚重的历史文化,自成一景。校园景观营造应与学校建设同步整体规划,不能在功能建筑物完成之后再进行补充式的建设,没有环境的建筑是冰冷而机械的,而简单以植物或艺术品作为建筑的陪衬也将难以在整体上取得和谐统一。他认为,基于景观作品的创作难度和长期存在,规划上应有前瞻性,在建设上应该做到“功能匹配,生态优先,汇集众智、注重原创”。

“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一直在行动。”


  建校至今32年,成大论历史虽然不及那些老牌名校,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领导却一刻没有懈怠。“我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新校区建设的启动,让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我们一直在行动,在探索,在寻求一条适合成大特色的发展道路。”肖红副部长说,在学校主要领导的亲自关怀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都在不断进行与完善中。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重新修订了校史和画册;宣传部及相关学院和部门共同努力,经两年多的多方征集、研讨和专家认证,最后确定以张澜先生用以自勉的“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中的“自爱、自修、自尊、自强”八字为校训;确立了校徽,并初步规范了学校形象识别标识。最近,学校还发布了两个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并在学校大门喷水池边修建了校训石刻,在一教学楼前竖起了纪念张澜的浮雕。

  在教学楼、实训楼等公共空间,布置有书画作品,科学家、思想家画像;校歌初稿基本完成,校史陈列馆建设方案也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力求将成大整个学校的发展史记录下来,流传下去。各学院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积极开始建设和发展各自的学院文化,建立学院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学院介绍材料,有的学院还准备编纂学院发展史。

  “学院在校园文化上落到了实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做起来。”肖红副部长说,学校还广邀名人名师到我校开展讲座,拓展学生视野,营造学术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大赛活动,大力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图书馆进行了新的环境设计,用成都本土文人画像和诗词熏陶影响学生,让成大学生形成浓厚的本土意识,热爱成都,热爱成大。在学生活动方面,更是下大力气,完善了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不断加强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报栏、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她说,这一系列措施表明,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正积极前行。

“挖掘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信心。”


  当然现在做的还不够,如何打造成大校园文化自己的特色,记者特意走访了校训的论证者、文新学院院长谭平教授。谭院长也是此次考察组的成员之一,对于如何建设有成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1978年在四川大学读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大学镶有铜条的宿舍楼梯,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教学楼,让我们产生敬畏和自豪。”他说,一个好的大学一定要有独具个性、品位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例如,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及其坐落其中的王府,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博雅塔,这些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提到这些就会让人联想到这个学校。”话锋一转,谭院长正色道:“虽然我们俄罗斯会员专享建校时间不长,没什么标志性的建筑景观,不能和一些成熟的老牌名校相比,但我们也可以挖掘、打造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信心。”

  就此,谭院长谈到了和我校某种程度上较相似的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成立于80年代中期,稍晚于我校,学校的规划做得很不错,整体上很现代化,这当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宁波大学的诺大校园里没有雕塑,文化景观也不够震撼。他说:“后来听他们学校的领导介绍后才明白,他们学校注重准确定位、长远规划,对于那些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东西一概不要,要建设就是数十年也不会过时的系统工程,目前该校的整体规划已接近完成,许多工作正在紧张筹备当中。这不正和我校的想法契合吗?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借鉴。”

“一个大学有文化底蕴,有品位,才会让身在这所大学的师生感到自信乃至骄傲。现在我们的校园文化还不足以做到这点,但经过探寻,是可以找到我们的文化基调的。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们应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来展示我们学校的与众不同。”谭院长说,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拥有浓厚的本土情怀,要热爱这座城市。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谭院长讲起了俄罗斯会员专享这片土地上的“蜀”文化。他说起了朱元璋的杰出儿子朱椿的历史故事——他是明朝第一代蜀王,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为人孝友慈祥,笃诚宽厚,不好战争兵事,而独喜欢博览群书,气质温文典雅,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他还广交蜀中顶尖学者,尊重知识与人才,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和他的后代们对明朝四川文教发生了良好的影响。谭院长说,而现在我们学校的所在地就在明蜀王陵这块土地上,可以说,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和蜀王朱椿有着不解之缘,应将蜀王这种尊重知识与人才,重视发展文化教育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也正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地域历史资源。“请注意,这是一个皇家的概念和背景。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凡是盛大辉煌的朝代的皇家普遍重视教育、膜拜诗书、礼待人才,从而实现政治文明与学术文化的良性互动,造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这样的座标中,将明蜀王代表的雅文化内涵作为我校文化建设的地域文化资源之一,可以一举多得。”

“我们还有另外一张王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另一个优秀的族群——客家人。”谭院长推了推眼镜,接着讲道,“洛带及其附近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身上有着很多的优秀气质,他们十分重视教育,有很强的竞争、打拼意识,互相帮扶,凝聚力强,这些都与大学师生应有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而且客家女性独立而贤惠,这一点也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在学校教育上,特别是女生教育上,完全可以借鉴。”他说,客家人的文化若能成为我校的文化基调之一,进而吸引全世界的客家人关注、帮扶我校,和宁波大学的“宁波帮,帮宁波”的基调相似,对我校发展壮大的价值,不言而喻。 (记者 侯娟 通讯员 彭佳乐)

(编辑 唐伟 责编 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