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新学院 供稿)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学校永恒的主题,这已在高教界形成共识。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培养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思想讨论中,学院逐步认识到,如果不能改变原有狭窄的专业设置,改变专业人才培养狭窄的“对口”观念为广泛的“适应”观念;如果不能真正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地位,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是根本的思想观念;如果不能合理调整专业及知识结构,树立注重素质教育的观念,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教育;如果不能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树立整体优化的观念;如果不能改变轻视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树立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改变轻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树立在一定教育目标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那么,要达到新的教育质量目标、要建立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希望就不大。
对此,学院通过大讨论,指定出了初步方案:
一、提高办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必须提到改革教育教学思想的高度来认识。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不革除,要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获得大范围进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不可能的。改革教学方法,制定正确的政策方向,至关重要。抛却驾轻就熟的旧方法,探索陌生费力的新方法,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会也不应有市场。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保证。改革教学方法,还应打破一般方法论的框框。一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要吸收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吸收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的新成果。
二、 提高办学效益 确定发展特色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由政府直接以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使得高校缺乏特色办学的意识。而今,要在尊重大学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积极提倡和鼓励多元,最终达到共性与个性、一元与多元的和谐统一。
1、走特色办学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确定高校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科学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科学定位要从这一复杂结构的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的坐标,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发挥特色。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广阔天地,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都应该有、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流,而不能盲目攀比,摇摆不定,徘徊错位,以致于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丧失自我。高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从根本上讲,高校发展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学校的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楼房有多高,关键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的,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学科专业不必样样都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高校只有练内功、上水平、创特色,才能成为学科建设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精神文明的“高地”。
2、办学特色要具有多种属性。办学特色的多种属性即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即本校特有的,体现人无我有。优质性,即优于其他学校,体现人有我优。稳定性,即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发展性,即办学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事实上,不同的学校,应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创新性的科研。我们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即使是创新,也要区分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何况还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把本职工作搞好。毕竟搞尖端科技创新的人还是少数。
3、抓住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
人的因素是核心——如果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则是办学的“躯体”,校长的办学理念必须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并通过教师的实践和传承而逐步成为学校的特色。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参与者,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
外部制度因素是关键——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在高层次影响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大学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现今,一方面,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学校就学;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办学特色问题。
校园环境因素是保障——校园环境既包括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如优良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恰当的制度设计等;也包括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如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校园环境是一所大学独特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学校的特色正是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4、培育、挖掘和提炼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高校也普遍反映,办学特色的挖掘和提炼并非易事,不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够鲜明,失之于一般,就是得不到广泛的认可。
?
找准切入点,树立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如哈佛大学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
合理安排学校的学科设置,有所侧重。学科有特色是大学办出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在学科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点带面。
?
适当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学校的特色“移植”到学生身上。比如,文新学院通过坚持不断的写作考察见习,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承担文化工作的基本素质,既强化了本专业的文学特色,也使学生具备了适应面广的品质特色。
?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
高校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大学,其内涵就是坚持特色立校、兴校和强校,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以要把那些影响着学校发展方向,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全局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且不能闭门造车,要走群众路线。学校的师生员工是办学特色的实践者、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要能够沉下去挖掘学校的办学特色,体会学校的办学精髓。同时应当摒弃在总结办学特色时的功利思想,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生硬地“编造”一个特色出来。
三、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
1、教学条件。要保证教育质量,首先要有条件。而目前很多大学普遍存在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教育经费投入中,国家投入占小额。以2004年为例,国家投入930亿元,社会投入包括学生的学费为1200亿元,国家投入偏少。
??
2、教师队伍。师资是事关教学质量好坏的最主要问题。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首先是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核心。没有教育,我们的创新很难完成。而国际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爱尔兰,GDP的19%都用于教育,才有了一个现代的爱尔兰。我们要搞好教育,首先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如果师资队伍不是一流,弟子很难成为一流。
3、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质量观去要求。我们认为,现在的质量观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要求,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德智体美是个宏观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这四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异,不同点可能在“智”的培养上多一些。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学里基本上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没有太多的新方法、新举措。当前的条件下盖个大楼、环境绿化等见效很快,但对人的培养需要花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的大学要有不同的要求,然后去研究新的培养方法。
四、根据社会需要
探索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全球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国际化。我们讲大学生的质量,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讲。目前的大学生,10年、20年、30年之后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柱。我们要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人的发展巅峰时期是大学毕业后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哪些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呢?我们觉得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在国内交流,还要学会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交流,融入到国际背景之中。这就需要有文化,需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需要学好语言,不仅是英文,还要学好中文,甚至是地方的语言和文字。会说地方话在当地工作会占据主动。
??
第二,动手能力。学习,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学习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就造成创新能力不够,就适应不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动手能力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拿起来能干,二是干得好。“但求做出,不求第一”是我们的通病。
??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即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这包括工程和生产,以及产品的推广、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问题是一个观察、发现和抽象过程。出思路是一个逻辑思考过程。实现是动手的过程。表达是推广、抽象、协作、思考等过程的总和,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我们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够。有时做的东西很好,但就是讲不出来。讲需要有逻辑性,要把所做的事情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表达不仅包括讲还包括写,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多媒体、动画,等等。现在的学生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表达基础训练。
第四,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不可能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把一生都保证下来,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在有些高校出现学生自杀,就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不足。
五、共同努力,争取成为学科建设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精神文明的“高地”
1.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或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或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或兴趣方面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
3.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除了一些共同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
附,世界一流大学特色:
??
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而闻名;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师而闻名;牛津大学以数学闻名;剑桥大学以物理学闻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而引以为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学术顶尖、科研开发”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后起之秀
??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筹建,1991年开始招生,时间虽短却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香港科技大学的商学院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世界50佳,亚洲仅此一家入选,MBA更是被评为最具有国际视野;美国将其会计研究排为第一名。与一般大学定位成国际研究型大学不同,香港科技大学从创建之初,就放弃大而全的想法,心一意选择小而专。
国外校长谈特色
??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指出,确保风格、维持传统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成了一桩很神圣的事情。他说,既有一流的管理者和一流的大师,又有保持几十年上百年的鲜明特色,何愁不能成为一流呢?但如果频繁改变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很难成为精品。
??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戴维斯说,伦敦经济学院目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个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见长,尤其集中在会计学、金融学、人类学等优势学科,这些学科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另一个是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学生中有62%来自海外。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就大学群体来说,大学的活力也在于多样化,在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
(学生编辑 潘长铭 责编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