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记者 吴一龙 实习通讯员 王思豫 杨旭 图/李勇 叶泳伶)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后,经过近60年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三要素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信息要素已成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信息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单位的业务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现代社会已经开始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进入到信息化社会。
社会信息化提升了信息的地位,同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增强,虚拟的网络财富日益增长,与之孪生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因特网已成为信息获取、交流的主要平台,世界各国网民人数急剧增加。截至2006年初,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突破1亿1千万。信息比例的加大使得社会对信息的真实程度、保密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网络化又使因虚假、泄密引起的信息危害程度呈指数增大。如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题,高考试题的泄漏事件,影响都是全国性的。针对信息的有意刺探、攻击行为更是国家、单位重点防护的事件。
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信息安全。10月23日下午,正在成都访问讲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先生受周激流校长邀请,来到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讲座。
沈昌祥院士围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反思、技术框架以及建设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展开讲座。
沈昌祥院士说,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做到“四个层面,两个支撑,一个确保”,并详细讲解了四个层面是指信息安全法制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保证体系、信心安全平台及安全基础设施;两个支撑是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资金的落实、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一个确保是指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四个建议:重要的信息安全以防内为主;应该做到强机制、高可信、控使用、防内外、积极防御;综合机制的信息安全;以及对工作流程相对固定的重要信息系统的防御。着重讲解了信息安全建设中的三个焦点问题。
在谈及国内外信息安全建设的反思时,强调了应从整体上、源头上、模型上解决根本性问题。沈院士结合诸多实例,配以图示的讲解使得讲座内容更为生动形象。
沈昌祥院士在讲座中着重提到,全民的信息意识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信息安全保障除了技术问题,还有社会问题。用小平同志的话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说,信息安全也要从娃娃抓起。”
在回答软件专业同学的提问时,沈昌祥认为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的关联这个问题很好,软工程解决软件生产的规模化,工程化,使得软件尽量可靠好用,是解决软件可靠性,不以解决软件的安全性为目的,目前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校建立高可靠性软件重点实验室,解决软件设计中的高可信问题。
整个讲座深入浅出,吸引了大量师生前来聆听学习。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周激流及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参加讲座。
(学生编辑 马云攀 责编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