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晚,北京音乐厅内,《雁南飞》的旋律缓缓消散,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第六届郁钧剑民族声乐高研班两场音乐会完美落幕。座无虚席的现场,学员们以高水准演出呈现民族声乐教育成果,新老学员携手献艺,生动展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之路。
两场音乐会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承办,哈尔滨音乐学院作为支持单位。郁钧剑担任总监制,吕继宏、张也担任艺术顾问,吕宏伟担任总策划,姜丽娜担任艺术总监,王志昕、谢艳丽担任音乐总监。姜丽娜、吕宏伟、白致瑶主持。

从课堂到舞台的育人之路
6月11日晚,结业汇报音乐会在第六届高研班第二阶段学员演唱的《我爱你中国》中拉开帷幕。本场音乐会生动地将舞台设计成教室场景,让学员知己知彼、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将平时上课的最好状态展现出来。演出曲目也是丰富多元,涵盖了各地民歌及创作歌曲,《我的江汉大平原》《一颗心儿向着您》等歌曲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情;《走进春天》《永远的花样年华》等经典作品,通过合唱的形式传递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陕北、东北、山东、四川等地民歌联唱,将各地的民俗风情带到观众面前。蒋赛、王暖、徐丽杨担任此次音乐会钢琴伴奏。

“今晚演出我跟其他几位同学演唱了《故乡有话告诉你》《扎西德勒》,我非常感恩,感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给我们搭建的平台。”来自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青年男高音、高研班学员刘良杉说:“在高研班的学习,郁老师给我树立了民族声乐理念,提升文化修养,对专业又充满了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刘良杉三次参加全国金钟奖选拔赛,今年第一次入围全国复赛。
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刘腾飞今年第一次参加高研班,这段经历让他对声乐艺术有了更深的认知。他表示,学习期间老师们从发声技巧到作品情感表达,都给予了细致且专业的指导,他们总能精准指出演唱中的薄弱点,带着大家一遍遍打磨音色的稳定性,调整作品的层次处理。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逐渐明白民族声乐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更要将情感融入旋律,让声音与作品故事真正共鸣。对于音乐会的演出他更是激动地谈到:“当钢琴前奏响起,指尖攥紧话筒的瞬间,老师曾反复强调的‘用声音传递画面感’突然有了具象的意义。”此次第十五届金钟奖民族组全国复赛刘腾飞也成功入围。
音乐会开场前,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表示:“自2019年创办高研班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传承民族根脉,培育时代之声’的理念。今年的结业汇报与教学示范两场音乐会,既是给本届学员的‘毕业考’,更是搭建起‘传帮带’的艺术传承桥梁,让历届金钟奖得主的宝贵经验与精湛技艺得以薪火相传。”谈及今年33名学员入围金钟奖半决赛的优异成绩,他表示:“这证明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正在结出硕果,让传统声乐艺术既保持本真又充满时代活力。”
金钟得主同台献艺,架起艺术传承桥梁
6月12日晚的教学示范音乐会由北京爱乐汇交响乐团伴奏,气势恢宏。十位金钟奖得主和全国声乐展演“优秀人才”等组成的“豪华阵容”成为亮点。于海洋、曾勇、孔庆学、毛一涵、张明旭、李佳蔚、张宇、冯金伟、庄云龙、王山、邓超然、周彬、王梓源等众多优秀学员纷纷登台。他们带来的《格桑梅朵》《这不是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槐花故事》《苗岭飞歌》《鸟儿在风中歌唱》《跟着你到天边》等作品,既有经典民歌的演绎,也有现代创作歌曲的呈现,充分展示了他们在民族声乐领域的深厚功底。
第5、六届郁钧剑民族声音高级研修班学员王梓源表示,通过高研班的学习,他在咬字归韵、曲目细节处理以及声音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高研班还为学员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大家在一次次演唱实践中各方面提升自己。王梓源演唱的《格桑梅朵》是他的比赛曲目之一,也是一首川味比较浓郁的歌。值得一提的是,王梓源曾获得首届中国音乐小金钟声乐青年组(民族)“演唱新秀”,在今年的第十五届金钟奖四川省选拔赛中荣获金奖,并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选拔赛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了全国复赛。

从“传统回响”到“时代共鸣”
两场音乐会现场,《保卫黄河》《南泥湾》等经典合唱引发全场大合唱,《粉墨春秋》《赛龙舟》等新创作品则以现代编曲赢得年轻观众喝彩。90后观众陈女士在观看音乐会后表示:“原本以为民族声乐就是唱老歌,没想到有的歌曲的处理还特别有国际范儿,完全刷新了我对民歌的认知。第一场同学们的独唱、组合唱、小合唱风格各异,各放异彩,民族声乐的未来光明坦途。”
退休音乐教师张先生则对音乐会的教育意义深表认同:“两场音乐会我都来现场观看了,看到舞台上既有刚入门的青涩学员,也有成熟的金钟奖歌唱家,这种‘阶梯式展示’比单纯的演出更有感染力。”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吕宏伟表示,这两场音乐会不仅是学员们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又一次盛大绽放,汇聚了众多高研班优秀学员。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注入星火之力,依托多元文化交融优势,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拓宽国际视野,在城市艺术版图中奏响独属于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独特音符。
编辑:闵秀玲责编: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