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9:30,“弘扬民族美放歌新时代——中裕之夜?第六届民族男高音公益演唱会”在郑州河南省人民会堂唱响。音乐会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承办,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支持。这场全国知名的民族音乐盛会首次登陆中原,以“人才传承”“文化扎根”“精神共鸣”为核心,在黄河之滨奏响民族声乐的时代强音。

老中青“传帮带”:
跨代接力筑巢,培育民族声乐新力量
演唱会延续前五届“人才传承”核心特色,构建起覆盖“60后至00后”的跨代演唱矩阵,以实践传承筑牢民族声乐人才根基。“60后”领军人物吕继宏作为标杆引领,“70后”“80后”刘和刚、谭学胜、陈永峰、吕宏伟、穆维平、王志昕、胡栓栓、王昭璋等中坚力量扛起大梁,“90后”“00后”于海洋、张明旭、曾勇、孔庆学、冯金伟、庄云龙、吉天、邓超然、王梓源、郁留成、王饼等新生力量紧随其后,数百位优秀民族男高音同台献艺,展现出民族声乐的蓬勃生命力。创新采用“前辈带新人”模式,十余名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文旅部展演奖得主,与青年歌者共唱同一首歌,在声音交织中实现技艺与情感的双重传递。



特邀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张也、王庆爽惊艳亮相,《阔步新时代》气势磅礴,《祖国你好》温婉动人,《谁不说俺家乡好》为演唱会注入多元声乐魅力。著名指挥家夏小汤执棒,80人的河南交响乐团,100人河南省合唱联盟合唱团现场伴奏伴唱,为整场演出提供专业级艺术指导,让这场盛会成为民族声乐人才交流、学习、成长的实战课堂。



扎根中原文脉:
河南元素满场,让民族歌声映故土
选择郑州举办演唱会,源于这片土地深厚的音乐基因——这里是华夏音乐文明重要发源地,2000多年前《诗经·郑风》记录此地乐韵,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新郑编钟、兔形陶埙等文物,更是华夏音乐史的鲜活见证。演唱会深度融合河南地域特色,让民族声乐与故土情怀同频共振。
演出中一组男声合唱“河南题材歌曲串烧”尤为动人,《少林,少林》的豪迈、《编花篮》的清甜、《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飒爽、《保卫黄河》的激昂等7首经典曲目接连唱响,每一段旋律都紧扣河南人文底蕴。河南籍艺术家更是主动为家乡“代言”:女高音周彬演唱豫剧风格曲目《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用乡音传递赤子心;河南籍男高音郭煜、何凡参与合唱,他们表示,“中原热土让我充满激情,为家乡歌唱是幸福”。当熟悉的乡音在剧场回荡,台下观众不时跟唱,让这场全国性盛会成为属于河南的“音乐乡愁派对”。


融民族精神:
黄河奔腾映复兴,多声共鸣聚力量
演唱会以“民族融合”为底色,以“黄河精神”为内核,将民族声乐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唱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志。
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者汇聚郑州,不同地域的民族声乐特色在此交融——既有北方唱腔的浑厚,也有南方曲调的婉转,多元风格碰撞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而《保卫黄河》的唱响,更是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词,与黄河之滨的地理坐标呼应,既展现出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正如演唱会总策划、总监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所言:“郑州的泥土里藏着华夏音乐最早的音符。”这场演唱会不仅是一次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凝聚——它让多民族文化在中原大地交融,让黄河精神通过歌声传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动能。
此次演唱会以公益形式惠及大众,2000余张门票全赠予河南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同时通过新华社现场云、河南音乐广播视频号等十余家平台直播,让民族声乐走进更多人心中,成为传播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