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阵阵,夏日悠长。暑期既是放松休憩的时光,更是积累成长的黄金期。今年暑假,正值成都世运会精彩闪耀,“橙子”们的暑期生活缤纷多彩,做志愿者、备考、出国、学习、实践……我们采访了9位成大学子,看他们如何充分利用暑假“充电”蓄能。
一支名为“成长”的弓

余乐,斯特灵学院2023级休闲体育专业
当成都世运会射箭决赛场最后一支箭离弦、最后一声欢呼落地,我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志愿者证,在心里拉满了一支弓——那支弓叫“成长”。
作为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我积极寻找志愿机会,希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我曾参与过第13届中式八球国际大师赛全球总决赛、2024年四川省触式橄榄球邀请赛、2024年成都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世运会志愿服务是我服务周期最长,离赛事核心最近,让我最难忘与不舍的一次经历。
在世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担任了青龙湖射箭场馆中心竞赛组织服务运动队服务助理,主要负责运动员赛事期间的用餐、交通、领奖等服务保障工作。最难忘的是在反曲弓野外射箭淘汰赛的赛场上,中国选手崔敬轩在和法国选手的对决中,险些瞄错靶位,幸亏对手及时提醒,化解了危机,两人在赛场上难分伯仲的竞技状态和彼此成就的体育精神,成为了本届赛事的一抹亮色。
比赛周期只有短短10天,但我和运动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送别澳大利亚运动队代表团离开比赛场馆的路途上,我对其中一位运动员说:“我一定会想念你们的,祝你们一切顺利!”他回以“我也会想念你的,余乐”并拥抱了我。世运会给予我最大的礼物,是一次“把自己放进大历史”的沉浸式课堂,它教会我如何在世界的注视下,既保持中国青年的温度,也扛起国家形象的刻度。在这期间,我提高了自己的工作协调能力以及组织交际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履不停 拓宽人生旷野

张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2个月的暑假,我没有停下过拓展人生旷野的脚步。
7月初,我们易班工作站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去到西昌市开展实地调研,重走彝海结盟红色足迹,探访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遗址,在奴隶社会博物馆与脱贫攻坚展览馆的震撼对比中,解码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现代化奇迹。
我们对话95后非遗传承人,体验彝族漆器制作,用青年视角记录传统文化的新生。7.2万名帮扶干部五年如一日的坚守,35.3万人的易地搬迁,2.6万公里农村公路的修建——这些数字背后,是党组织带领各族人民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之花。这次凉山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跨越,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精神洗礼。
8月,作为世运会志愿者,在双流机场的抵离服务中,我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肩负着成为“第一扇窗”和“最后一份温暖”的使命,我代表的不仅是成都、双流机场的形象,更是中国青年的形象。分别之际,看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运动员们,因为共同的体育梦想相聚成都,在机场里交换徽章、合影留念,那种纯粹的热情和友谊感染了我。这段经历让我坚信,青年的微笑是最好的国际语言,而我有幸成为了这门语言的一个发音,在成都与世界之间,奏响了温暖的开场白和终曲。
剩下的一周,我要抓住暑假的尾巴,在暑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全身心投入教师资格证备考,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
在等待中扎根,在探索中成长

陈思仪药学院24级药学专硕1班
这个暑假,我选择留在学校实验室,实验是我的“主线任务”,专注于课题——一款中药在炎症治疗中的作用靶点研究。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深知许多中药或中成药虽有临床疗效,但作用靶点与机制尚不明确。作为药学生,弄清药物治疗的底层逻辑是责任。我的研究正是要明确药物在人体内“如何起效”。这样不仅能为现有药物优化提供依据,还可通过调整药物结构探索其治疗其他疾病的潜力,为创新药研发奠基,最终让更安全、有效的药物走进生活。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课程要求,更是主动选择——课题实验周期长、步骤繁琐,唯有持续投入,才能高效推进。
暑假期间,我每天8点半起床,收拾后赶往实验室,9点开启工作。核心任务围绕蛋白纯化与结晶展开,摇菌、诱导、过柱、浓缩、点晶等环节循环推进,结束时间依当日进度而定。
科研路上,等待结果的过程往往煎熬。蛋白结晶实验需等一周才能观察晶体是否形成、实验是否成功,这种“被动等待”让我的耐心受到了极大考验。但我的导师对我说,“研究生三年是积累关键期”,所以我选择继续坚持,继续向下扎根,从一开始对实验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如今能预判问题、提前规划应对方案,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觉得“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个暑假,我在实验室的重复与等待中扎根,在探索与成长里靠近热爱。我期待课题能得出创新性结论,而这段经历教会我的独立思考与耐心,也将成为未来前行的底气。
赴泰研学,用技术赋能“银发族”

李睿 斯特灵学院2024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2班
第一次了解“贴心之旅-银发智能旅行与健康监测系统”这个项目,是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布的信息中。项目服务于银发经济,关注老年群体的健康、沟通需求,学生将于暑期前往泰国曼谷吉拉达技术大学进行为期一月的App系统开发与测试,这对我极具吸引力。我立即报名,经过学校遴选,我顺利成为了团队的五分之一。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需要在国内完成系统的需求设计和概要设计。我们来到成都市人民公园,通过访谈,了解老年群体对app的需求。此外,我们与泰方的5位同学密切合作,完成了问卷设计与调查、相关案例分析、Logo设计与App原型设计的初稿等,为赴泰学习打下基础。
在泰国,每早6点起床成为常态。我开始习惯高效工作,我与团队成员一起观看视频教程,学习开发流程,并尝试复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模块。经过不断完善,在第3周,我们完成了App的个性化设计。
在这一个月里,余小东老师和付静老师全程陪伴着我们、指导我们。当我们遇到编译错误、运行异常或逻辑bug,无法定位问题时,余老师会耐心地与我们一起分析堆栈信息、调试代码执行流程,在他的启发下,我们逐渐掌握了系统性排查问题的方法,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结束后,我惊讶于AI的强大功能,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AI无法替代的,正如付老师所说的,“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未来,我仍想参加类似的国际交流项目,走出课堂,看见更大的世界。
暑期“三下乡”,让法律走进农户

陈银萍 2023级法学院法学1班
走到田间地头,担当青年责任。为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暑期“三下乡”,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决定把主题定为“送法入村讲法治以法为引促振兴”。到简阳民强村进行入户普法实践活动。为了把法律内容讲得更通俗易懂,我们的团队认真练习四川话,把法律知识和现实案例结合进行讲解,制定普法传单和普法漫画帮助村民理解法律条文。
实践期间正值七月,简阳的暑气正盛。由于民强村的村民聚集难,我和我的团队只能采取挨家挨户进门入户普法的方式,为了保证普法的效果,我们事先考察村中地势,协调队员分组实践,下发普法传单,向村民讲解法律责任和权利救济途径,一天宣讲近8个小时,间隙时间也在整理实践素材。同时,为了保证普法的时效性,我作为队长,每天傍晚还会组织队员召开总结会议,及时补足问题和安排第二天的入户计划。三天下来,团队共普法186户,对话300余名村民,覆盖民强村在村村户85%以上。村民填写的反馈问卷结果中,95%的人对这次的普法实践都表示满意。
这次的“三下乡”实践虽然只有三天两夜,但是我从中感受到了民强村的淳朴风情和法治的力量。我相信,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小,但是聚集在一起就会有无限力量。我希望我的专业可以让我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也相信未来可以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考研日记:在坚守中生长的力量

徐黄鑫 医学院2022级药学专业5班
七月的校园褪去了往日的喧嚣,我却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作为成大药学专业的“考研党”,这个暑假对我而言,是查漏补缺的关键期。我非常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因为那里的氛围总能让我沉下心来——这里的灯光、翻书声,都是备考路上最安心的背景音。
原本计划七月就步入正轨,实际到中旬才真正进入状态。每天清晨八点,熟悉的热粥配小菜,开启了充实的一天。上午啃专业课,把散落的知识点一点点串联成网;下午主攻英语阅读,在字里行间积累语感;傍晚梳理政治基础点,让理论在脑海里慢慢沉淀。每科两小时的专注,中午的午觉,晚上的散步,规律得像时钟,却也藏着稳稳的踏实。
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偶尔的突发情况会打乱节奏,重复的学习也曾让我烦躁到想放弃。但每次休息时,总会浮现“没考上”的画面,惊醒后又暗自庆幸:“还好还有机会,得珍惜。”
在这一个多月的坚持中,攻克一个知识点时的成就感,比想象中更强烈;日复一日的坚持,竟让自律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独自备考的日子,确实漫长又枯燥,但每当想起“还有机会”,就觉得眼前的辛苦都有了意义。这个夏天,我在查漏补缺中夯实基础,更在坚守里,悄悄长出了靠近梦想的勇气。
跨越国界的课堂 我在泰国实习的故事

张旌钥 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3级1班
这个暑假,我背上行囊,踏上了泰国清迈的土地,来到蒙福小学展开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从6月23日到8月30日,我以“中文教师”和“文化交流小使者”的身份,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收获满满的暑期。
最初得知这个项目,是在课堂上听老师提起,随后在班级群里看到了正式通知。综合考虑后,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贴近教学一线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独特体验。
我的主要任务是教授中文口语课,每位教师带五名学生,一周为每个班安排一节课。每天清晨七点半走进校园,下午四点结束课程,我教孩子们用中文介绍自己的爱好,练习最地道的普通话问候。同时,我还带领他们体验中国文化:剪纸、折纸、汉服舞蹈,以及中国节日的小知识……课堂成了我们彼此了解的桥梁,孩子们的笑声,是我每天最强大的动力。
实习的节奏紧凑而充实。这里的课程安排连贯,没有课间休息,一节课45分钟,尤其是周一连上六节课时,身心疲惫在所难免。但每当想到学生们两个星期才能见到我们一次,我就提醒自己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他们。
最让我难忘的瞬间,是某天在校园里走动时,一位学生用中文对我说:“老师好!”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更加明白: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成为文化的桥梁和摆渡人。
基层一线实习,体味工作况味

杨仁骏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2级1班
今年暑假,我主动申请来到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人民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实习,协助办公室处理日常民生服务相关工作。
之所以选择在基层政府实习,主要是因为我正在备考公务员,我认为实习有助于我提前了解政府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为将来做好准备。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为群众办理计划生育奖扶补贴业务,也常常跟随同事下村入户,向大家宣传和讲解政策。一开始,我对政策理解不够深入,面对群众的询问时常答不上来,只能请教指导老师。后来,我专门把政策解读文件打印出来放在桌上,渐渐能清晰、准确地为群众解释政策,帮他们顺利办理业务。
实习中有些事情令我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一对年近六十的夫妇来办理独生子女补贴。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们唯一的孩子多年前因意外离世,现在的孩子是从福利院收养的,年仅13岁。他们说,无论多难,一定要把孩子抚养长大。讲述过程中,他们忍不住落泪,那一刻我深受触动。他们用最朴实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爱与责任。
基层工作虽然琐碎,但每一件事都与实实在在的人和生活息息相关,一想到能付出努力帮助他人,我就感到非常充实和有意义。
练技能 驾考一次过

许佳琪 斯特灵学院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5班
暑假开始,当朋友圈被旅行、美食和聚会刷屏时,我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考驾照。
每天清晨六点半,闹钟准时响起。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但驾校的训练场上早已引擎轰鸣。方向盘、离合器、倒车入库……这些曾经陌生的词汇,成了每日打开APP驾校宝典刷题的“必修课”。
午后的练车场仿佛一个大蒸笼,阳光炙烤着车身,也炙烤着每个人的耐心。重复、重复、再重复。曾经觉得开车是件很酷的事,如今才明白,酷的背后是无数个枯燥动作的千锤百炼。在练习科目二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每天都是同样的路线: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直角转弯、S弯。教练拿着小木棍在旁边指点,稍微压线就敲车窗。同一个点位,早上和下午看的角度都不一样,得不断调整后视镜。
经过不断重复的练习与考试,我做到了每一个项目都一遍过。一个月后,我也终于拿到了机动车驾驶证,在宣誓室宣完誓,我渐渐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证件,更是一种承诺与责任。这段忙碌的学车时光,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项技能,更让我懂得了坚持与责任的意义。而每一次精准的停车,每一次流畅的转弯,都是这个夏天最真实的成长印记。
(采访/月雅婷 孟洪兴 顾乐淇 陈银萍 赵雨彤 曹诗婕 杨逸坤 许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