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闭幕不落幕!世运会后,他们这样说……

文:月雅婷、孟洪兴、许佳琪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月雅婷、孟洪兴、许佳琪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赵佳
责编 吕佳

8月7日至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为期10天的精彩赛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在成都为着同一个梦想而拼搏。我校派驻世运村工作人员53人,学生志愿者585人,志愿者领队7人,服务世运会。此外,棍网球与飞盘国家队中,我校10名学生身披国家队队服,在赛场上锐意进取,取得佳绩。


世运会闭幕,但体育精神永不落幕。新闻中心采访了驻世运村人员、领队老师、运动员及志愿者代表,回顾世运会期间的点滴故事,记录他们的成长与感悟。让我们在他们的讲述中,感受“成大人”与世界的同频共振。


带着来自成大的底气走向国际赛场


张艺馨,体育学院2023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棍网球国家队队员



世运会棍网球赛场上,观众们的呐喊和欢呼声,是我两年来挥洒汗水、队友陪伴与教练付出的集中回响。


作为从成大走出去的运动员,我的所有底气都来自“娘家”。训练服上“俄罗斯会员专享”四个字,是我每一次奔跑的力量源泉。出发前,我特意带上印有校徽的保温杯,它见证了我无数次训练时光,也让我在陌生的赛场格外安心。


面对强劲的对手,我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小组赛对阵英国时,我们一度落后6分。中场休息,大家围坐成圈,没人说话,教练蹲下来在战术板上圈出我们的优势,用一句话点醒了我们:“别盯着比分,把训练的东西打出来。”这句话让我们重新聚焦过程、信任彼此。下半场,我们减少了11次失误,甚至追回3分。虽然最终还是输了比赛,走下场时,队友们互相搭着肩膀,没人觉得沮丧,因为集训时练了三个月的防守反击,每天加练的传球稳定性,都没有白费。这种拼尽全力的过程,比赢球更让我们踏实,我也更加明白,成功的定义不在于输赢,而在于与团队一起,把每一天的训练兑现为赛场的进步。


我能站上世运舞台,离不开学校的全力支持:专业的训练场地、齐全的装备、专项经费保障,甚至是课程时间的灵活协调,让小众运动在成大能扎根生长,也让我们这些普通学子有机会走向国际赛场。特别感谢教练夏老师,他牺牲寒暑假陪我们训练,自费去外地学习战术,还把笔记逐字标重点传授给我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次世运会让我坚定了继续走棍网球道路的决心,未来我不仅要继续冲击更高水平的赛事,还想考取教练资格证,成为校园棍网球推广者,把在国际赛场学到的经验传递下去。


虽败犹荣,拼搏到最后一刻


毛权,体育学院2022级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生,飞盘国家队队员



最初得知入选飞盘国家队时,我并没有想象中激动,因为距离世运会开幕还有4个月,这个身份对我来说没有实感。可是,当我穿着胸口印有国旗的队服走上赛场,听到观众席传来热烈的掌声,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这次世运之旅,不仅是我个人的突破,更是集体力量的体现。作为从成大走出的运动员,我始终秉持“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每日早训晚练,风雨无阻。在集训队,大家用来写战术、做笔记的本子都有成大校徽,队伍中有多位刚从成大毕业的师兄师姐,我们彼此支撑、共同奋战。学校领导、老师在训练与比赛期间探望我们,给予我们关心。正是成大给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支撑我在国际赛场上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冷静处理压力。


于我而言,最难忘的比赛是对阵号称亚洲第一强队日本的那场。我们上半场落后,下半场最大分差比分甚至达到3:8,但全队没有放弃,观众不断为我们加油助威,我们铆足了劲,一分一分地鏖战,比分追至12:12。虽然最终以1分之差遗憾落败,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让我深刻体会到拼搏的意义——无论比分如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对体育精神最好的诠释。


感谢成大让我与飞盘结缘,感谢所有老师、队友和朋友们一路相伴。载誉归来,走回熟悉的校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下半年的大学生联赛中,抓住自己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为成大再夺一座冠军奖杯,为母校争光,也为自己在校的4年飞盘生涯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志愿服务”到“服务志愿”,初心如一


潘学飞,学校团委青年发展部科长,世运村A区志愿者管理志愿者专员



2019年世警会,我带领着400余名同学,每天往返于世纪城,早出晚归,收获了朋友和友谊;2023年大运会,我在大运村负责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2025年我在世运村A区负责协调学校与村内的各项事务,保障志愿者的权益,确保志愿服务顺利进行。从世警会到大运会,再到世运会,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也从志愿者变为志愿者服务者。


世运会赛事前期,我承担了学校志愿者招募组织工作,完成通识培训与人岗匹配,将585名志愿者精准分配到青龙湖射箭场馆中心、世运村等多个场馆,做好馆校衔接。赛事期间,我驻守世运村A区,负责356名志愿者的后勤保障,从早上8点志愿者之家开门到晚上10点关门,与用人业务口保持沟通,掌握志愿者动态,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志愿工作中,挑战与温暖并存。世运会前期,面对40度的高温,志愿服务难度增大,我在现场统筹,快速协调人员补充,确保志愿服务顺利进行。我还不定期与志愿者谈心,舒缓他们的压力。


世运会的宝贵经历不仅让我的工作思路更系统化,也让我深入了解了学生们课堂外的青春模样。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将这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带回校园,融入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中,让志愿服务成为成大学子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文化为炬,燃动世运温情


罗丁,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实验办主任,世运村部文化和商业服务处工作人员



我在成大一直从事艺术实践相关工作,在大运会时也参与了大运村专场文化演出的策划,所以得知成都要举办世运会,我很激动,想继续为大型赛事尽一己之力。


世运会筹备阶段,我负责驻守世运村部文化和商业服务处,统筹村内文化活动策划与商业业态规划,比赛期间,则需在文化活动业务口,全力保障每一场文化活动落地执行。起初我不熟悉政府办事流程,通过大半年的请教与学习,终于顺利衔接各项事务。


原计划8月12日举办运动员之夜,我们为本活动筹备了一年多,举行了上百次会议,拟定了几千份文件,无数次加班到深夜,甚至8月11日我们都加班到凌晨,却在8月12日上午得知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活动被取消了,难免遗憾。还好,一些创意最后被沿用到了闭幕式上,我们的努力也得以部分展现。


8月9号晚上,世运村内“乐动天府”专场文艺演出正在文化活动互动交流舞台热闹上演。我们得知,刚斩获拔河项目冠军的英国选手瑞奇·垦丁在现场,且当天恰逢他72岁生日。来不及过多准备,我们立刻协调现场乐队,在演出间隙临时奏响生日歌。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全场为他送上祝福,瑞奇·垦丁在惊喜中度过了这场特殊的生日。事后他动情地说:“这简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成都是我心中的幸福之城!”


作为学校老师,世运会让我更加全方面地思考如何传道授业,在逻辑思维方面优化教学模式,为我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循脉络。


中文架桥,连通中国与世界


安晓宁,海外教育学院教师,世运村A区“汉语桥”中文学习互动体验活动执行工作人员


(左一 安晓宁)


世运会期间,我以汉语桥项目世运村执行负责人的身份,全程统筹“语你同行,畅享世运”中文学习互动体验活动。这项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学校联合主办的活动,是推广中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与学校国际化战略发展定位高度契合。


活动日均接待超800人次,高峰期破千。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每天提前到岗检查设备、清点物料。面临接待压力与服务质量平衡的挑战时,我们新增2台AI中文名生成设备,将等待时间从5分钟压缩至2分钟。


有一些温暖瞬间让我难忘。我们通过AI中文名生成设备,为一位名叫Michael的运动员生成了“麦克尔”这个音译又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后,他感到十分新奇,他反复练习发音,一笔一划地练习并书写“我的名字是麦克尔”这句话,说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这让我意识到,大型赛事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展现文化魅力、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平台。


世运会使我的跨文化沟通与应变能力得到突破,也启发我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用不同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


看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用中文名游成都,带着“留学成大”明信片、熊猫玩偶回国,我深深地感到自豪,世运会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成都带来更多国际交流机遇。


奉献是“Z世代”青年的底色


高晓婓,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世运会志愿者领队



在我看来,志愿者领队本质上就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份子,在世运会庞大的志愿服务体系中,起到“润滑剂”和桥梁纽带的作用。世运会期间,我始终将两个核心目标铭记于心:一是确保所在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顺畅、高效运行;二是全力保障我所带领的每一位“小青椒”都能健康平安,并最终收获一段难忘且有价值的服务经历。


面对分散的负责区域布局和多线程的任务,我的日常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协调站”。每天清晨跟随早班车奔赴不同点位,了解同学们的实际工作内容、状态、面临的挑战,并与各场馆老师进行面对面的高效沟通。结束白天的奔波,晚上与晚班同学一同返校后,通常在深夜11点左右,我还要根据收到的次日班车时刻表,编排志愿者排班表,确保次日所有岗位都能有序运转。


回顾这段并肩作战的日子,我感到十分幸运,不仅遇见了专业且高度负责的场馆老师,更拥有一支由145名“小青椒”组成的极具责任感的志愿者队伍。我们所在的交通调度岗位,任务繁重、环境艰苦,尤其在烈日炙烤下,挑战更为严峻。正是得益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我们的工作推进得格外顺畅。场馆方的严谨要求与志愿者们的实际需求,也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稳固而持久的平衡点。


与这145名“小青椒”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身上的坚韧、乐观、奉献与专业,诠释了“运动无限,气象万千”口号中那包容万象、生生不息的万千风貌,也展现了“Z世代”青年最核心的品格:主动扛起的担当、无惧挑战的责任感,以及为时代盛事贡献青春力量的赤诚之心。


身为一名辅导员兼学院团委老师,志愿者领队的工作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但这次经历带来的珍贵收获,却远超日常工作范畴,因为青春在奉献中闪耀的光芒,就是最动人的答案。这份来自实践一线的滋养,是任何理论都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


跳出画室,见世界“真章”


阮芳华,2024级综合绘画专业越南籍研究生,世运村B区称重中心、会议室竞赛服务志愿者



在世运会预热时,我从“青聚锦官城”公众号的宣传中,感受到了运动员们为热爱拼搏的体育精神。所以在世运会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后,我就第一时间报了名,想通过这次宝贵的机会,跳出画室,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小青椒”就像世运会的“毛细血管”,虽然不是在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是我们是赛事的后勤保障员,也是不同关卡的衔接者,在细节上让赛事的“齿轮”高效运转。


我的工作不算轻松,尤其是赛事密集时,我有时要在称重中心连续对接十几位运动员,校准设备,引导运动员们按流程称重、记录数据,还要兼顾连轴转的会议室,提前检查投影、麦克风等设备,整理会议资料。但上岗期间我并没感到疲惫,反而觉得忙碌起来每天都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作为一名越南籍留学生,语言是我的优势。我曾帮助过一位来自祖国的运动员,她独自来参赛,有次称重日程提前,她没有收到通知,因为语言障碍沟通受阻,我用母语耐心为她解答,再用中文和工作人员对接,及时解决了问题。世运会让我的心态和能力得到双提升,我以前因为琢磨国画习惯了长时间安静地独处,现在也能快速适应快节奏的场景,遇到突发情况不再躲避,而是选择主动解决。在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后,我发现世界的色彩远比画布上的丰富。


“于细微处,见真章”学习绘画时我常听老师提到这句话,当时只觉得老师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笔触、色彩等细节。回顾这次世运会志愿服务经历,我才意识到,不论是称重时校准的每一次设备,会议室里摆齐的每一份资料,还是沟通时多问的那一句“您需要帮忙吗”,这些琐碎的细节,其实就是把事完成好的“真章”。


献给自己特别的20岁生日礼物


张子涵,计算机学院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青龙湖射箭场馆媒体工作间助理



入学时,我了解到成大是大运村,为自己错过大运会而感到遗憾,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世运会志愿者。世运会开幕式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顺利通过选拔成为“小青椒”,也是我送给自己的20岁生日礼物。


在世运会中,我作为媒体工作间的志愿者,负责在服务台为国内外媒体记者进行信息登记,提供当日天气、班车时间表、赛程等相关信息,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办公环境,让他们能及时发布赛事相关报道。赛后翻看留言本,我看到媒体工作者们留下的对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感谢,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射箭场馆设置在开放的户外,茂密的林木与水域构成天然的隔音带,既守护了城市日常的宁静,让运动员能专注于比赛,也让天气成为比赛的重要考核指标。记得有次临近比赛遇到突降大雨,我还在担心射准射箭项目会被延期,对讲机传来消息:“经过综合考虑,下雨不影响比赛,如期举行。”看着运动员们在雨中拉开弓,瞄准靶心,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无论是媒体工作者的报道,还是运动员的荣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的,而是他们日积月累的练习的成果。我原本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不敢向他人展现自己,经过世运会的历练,我慢慢学着拥抱自己的不足,在与世界的沟通中,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实习与志愿服务之间,我无悔选择


陈利,影视与动画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交通调度中心(技术官员调度中心)志愿者



开学后我即将步入大四,仍记得当初在实习机会和世运会志愿者之间,我一直难以取舍。我曾参与过大运会志愿服务,想到世运会可能是我大学期间参加的最后一个大型赛事,我不想留下遗憾,最终在志愿者报名临近截止时投递了申请,而这次“小青椒”的经历无疑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志愿服务的热爱。我在此次世运会中担任交通调度中心技术官员分调的总组长,要提前核对当日技术官员的赛训排班表,和其他“小青椒”一起为技术官员们提供上下车引导服务,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协调解决。大运会时,我在位于学校的排球馆工作,而世运会时,世运村A区设在简阳,早上我们需要5:30起床,坐一个多小时大巴车,才能在第一趟班次发车前到达岗位。但是即使身体疲惫,每个志愿者上岗时仍然站得笔直,热情地提供服务。


我们的工作是重复且单调的,不过偶尔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两位想去地铁站的外国运动员,因为他们说英文语速太快,我只能抓住几个关键词,我太着急以至于忘记了如何用英文表达,在引导时就跟他们边说边用手比划,其中一个运动员学着我做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我帮助他们坐上了前往地铁站的大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不害怕,加一些松弛感也许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步入大四后,我的生活重心会更集中于就业,但如果有余力,我仍然会通过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赵佳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