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药学院师生在Aggregate上发文总结纳米酶在非肿瘤性疾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文:梅凌 来源:药学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来稿单位审核:阳东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近日,我校药学院师生与中国科学院、韩国高丽大学合作,在学术期刊Aggregate(中科院一区Top,IF=13.7)发表题为"Nanozymes for Non-neoplastic Diseases:Catalytic Therapy Redefined"的综述性论文。俄罗斯会员专享特聘副研究员梅凌和硕士研究生王凯玺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张鹏飞副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侯娅博士和韩国高丽大学丁启航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俄罗斯会员专享为该成果的第一单位。


非肿瘤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和慢性炎症等,正持续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这类疾病病理机制复杂,往往伴随氧化应激、慢性炎症与免疫紊乱三者相互加剧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传统治疗方法多局限于症状缓解,难以实现疾病根本性调控。


近年来,一类被称为“纳米酶”的人工模拟酶材料正迅速崛起,为上述治疗困境带来崭新解决方案。纳米酶不仅具备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性能,还具有结构可设计、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等独特优势。它们能高效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在复杂病理微环境中精准清除过量的活性氧/氮物种,重塑炎症微环境,恢复免疫与代谢稳态。


更引人注目的是,通过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纳米酶可被进一步功能化,实现病灶靶向递送、微环境响应激活、甚至多模式协同的诊疗一体化,推动临床治疗策略由“对症治疗”向“疾病修饰”转变。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糖尿病以及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模型中,纳米酶已展现出多层次的干预能力——不仅可精准切断“氧化-炎症-免疫”级联反应,还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时空特异性的治疗调控(图1)。

图1:纳米酶的治疗机制示意图


尽管其在规模化生产、长期毒理学和体内代谢机制等方面仍面临临床转化挑战,但纳米酶所代表的“催化-免疫-代谢”整合型治疗策略,已为下一代精准医学注入强劲动力。近日,我校研究人员系统撰写的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纳米酶在非肿瘤性疾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该文详细阐释了纳米酶的分类与催化机制,重点剖析其在抗氧化应激、抗炎及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并涵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眼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与治疗效果。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了纳米酶的结构-功能关系、靶向策略、智能释放系统及多模态诊疗整合方案,并对生物相容性、体内清除途径与长期稳定性等临床转化关键问题予以评估。在文章最后的“展望未来“中,进一步提出仿生设计、人工智能辅助筛选、微环境响应型纳米酶构建以及多功能集成平台等前沿发展方向,为纳米酶技术的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图2)。


图2:纳米酶治疗非肿瘤疾病前景


Aggregate聚焦聚集体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涵盖材料化学、物理、生物、应用工程等领域。2025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中,位列化学大类一区TOP及三个小类一区,影响因子13.7。收稿范围广泛,包括有机聚集体、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等前沿领域。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