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特色课程】成大这门实践课开了三年更“圈粉”

文:陈银萍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在成大,有一门超“圈粉”的劳动实践课,开课三年,它如何全新“升级”?又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启迪,大学生在乡村又写了怎样的新故事?


劳动实践课“圈粉”在汗水里播种成长


挖红薯、收菜籽、种玉米、除草,简阳市石钟镇民强村的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堂火爆全校的“乡村振兴劳动实践教育”课。4月26日和5月17日,30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先后两批次来到这里开展劳动体验、走访调研等帮扶活动,亲身感受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变化。



150余名同学分成除草组、卫生清洁组、玉米种植组,在带队老师指导下分别前往不同地点进行实践。背背篼,持扫帚,拿铁铲,卫生清洁组的同学将村道上的树叶、塑料袋等收拢起来,投入垃圾桶。除草组负责为种植清泉蜜脆李的地块除杂草,俯身、挥起镰刀、起身,半个小时左右,杂草就除干净了。今年9到10月,学生们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吃上这批清泉蜜脆李,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种玉米组的学生来到山坡上约2亩的玉米种植地,锄地松土,挖坑下籽,轻覆细土压实,经过三小时繁密的流程,玉米地播种完毕。


课程进行到第三年,授课团队不断总结优化课程模式。团队老师将分组形式从往年的“现场分组”变成了“提前分组”,根据学生的专业、性别,安排不同的任务,实现“提前分组、男女搭配、专业融通”的分组模式。课程还首次引进了研究生助教团,协助团队开展课程管理、现场协调,负责协助带队、素材记录、交流反馈,提高了课程的运行效率和实践效果。


“打扫完卫生出了一身汗,看到自己打扫过的乡村面貌得到了改善,大娘大爷们又那么热情地为我们提供工具,我第一次感受到劳动原来这么幸福。”建筑与土木工程学2023级院环境工程专业1班李文杰说。


“我家是农村的,种玉米的过程让我感觉很亲切,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种玉米的经历,这次实践课让我更加贴近自然,也明白了乡村振兴的政策意义,这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师范学院2024级学前教育专业4班陈琪琛善说。


通过实践课,学生不仅“动了手”,更“动了心”“动了脑”,将抽象的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贴近现实、脚踏实地的理解和体验。


劳动即生活 这场双向奔赴超温暖


把思政课“搬”到乡间田野上,以“课堂即田野”的教育理念,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心体悟劳动精神,课程走到第三个年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22年,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团队首开《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课,作为响应学校“铸魂育才工程”的首批劳动特色课,该课程共0.25个学分,通常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一年两次,每次两个批次),每学期参与学生300人,涵盖全校40多个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欢,每次选课用时不到一分钟即“抢光”。



如今,在村民们的眼中,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娃亲得就像是自家娃。每次来到村子,村民就会在家门口放上晾好的凉水、现摘的果子。还有村民翻越两座山,热情地带学生们摘枇杷,分享丰收的甜蜜。


村民们朴质的情愫温暖了大家,学生们早已不将这作为一堂课来修习。2024年6月的一次实践,学生们在劳动结束后的归途中,看到了张大爷顶着烈日在收割麦子,张大爷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没等他开口,学生们就跳下地里挥舞镰刀开干了,有的同学甚至发明了“弓步收割法”来节省体力。张大爷站在地头又感动又心疼,从家里拿来一包自己晒的核桃,送给同学们,“这是给你们的奖学金”。那一刻学生们虽然脸晒得通红,但眼睛里都是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老师们也想方设法,让同学们与乡村建立更多的情感连接,感受丰收的“甜”。有一次,学校驻村第一书记肖聪老师联系学校后勤处,把学生们亲手挖的红薯带回来,由食堂免费帮大家蒸熟。吃饭那天,很多学生端着自己挖的红薯,拍照、发朋友圈、发群里,大家都说这顿饭不一样。通过这门实践课,从田间到餐桌的“一餐饭的旅行”,学生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


更多的同学经历了思维的转变。以往,不少的学生选课的初衷只是打卡“网红课”的心态,但在亲身体验过后发生了改观。一位来自北方的学生说:“我在北方长大,从小看的是平原大田,没想到南方的农村土地这么密,地块小、山多水多,但每一块地都有人打理、有人惦记,乡村并不是想象中那种落后的样子,而是很有人情味、很有活力的。”还有学生在课程报告中写:“我们以前听到乡村振兴,觉得那是写在政策文件里的东西,但现在它是手里那把镰刀,是热着的红薯,是路边和我们打招呼的老奶奶。”


民强村中的村民也变成了课程的“参与者”“合作伙伴”。村民一听说学生要来上劳动课,就提前一天把地整好、工具准备好。村支书、驻村干部几乎每次都全程在现场,主动带着学生认识地块、安排任务。有的村民还会自发当“劳动导师”,教大家怎么挥镰刀、怎么挑水、怎么判断农作物是否成熟,像教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俄罗斯会员专享这几年开展的乡村振兴课程和帮扶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学生的帮助下,粮食收成都好了不少。这一群学生勤劳、踏实,也很有礼貌。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人才,要做好基层工作,在实践中感受劳动,才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简阳市石钟镇民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张祥说到。



为了更好落实劳动育人的实践目标,实践团队老师不断进行课程优化,课前通过理论导入打好基础,课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劳动,课后通过调研报告、日志、小组交流深化反思,形成前-中-后的育人闭环。


师生们挥舞农具,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农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劳动的意义,见证新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化。课程负责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杨振东老师说到:“我们希望通过‘劳动见证振兴’实践路径,带领学生亲历新农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振兴的蜕变历程,在农事劳作中深化乡村振兴认知。”


课程设计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静说,“通过参与课程,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走向自然’,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浸润心田,能促进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学校深入推动时代新人铸魂育才工程的有力体现。”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